【學習進行時】2月11日,,春節(jié)已經臨近,。習近平來到大涼山深處,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萬家團圓時,習近平為何來到這里,?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chuàng)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2月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驅車2個多小時,,從西昌市來到位于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三岔河鄉(xiāng)三河村、解放鄉(xiāng)火普村,,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 攝
2月11日,,臘月二十六,,大涼山彝族村寨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我們的總書記習近平。
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真誠依舊,、溫暖依舊,。這是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考察活動,。這次大涼山之行,,傳遞出3個重要信息。
延續(xù)一種執(zhí)著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就不能安之若素
四川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區(qū),,也是全國連片深度貧困地區(qū)之一。這里交通閉塞,,形同“孤島”,,舉目都是走不盡的路,,翻不盡的山,。曾有媒體這樣評價:“如果將脫貧攻堅比作一個通關游戲,那么四川的涼山州絕對是全S級難度的存在,?!?/p>
習近平這次從西昌市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大涼山深處,,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對破解深度貧困問題進行調研。
沿著崎嶇山路,,習近平走訪貧困戶,,并與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座談交流,,結合當地特點給村民們支招致富路,。
習近平曾說:“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边@次大涼山之行讓人們再次感受到習近平深深的扶貧情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最關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貧困人口脫貧,。每到一個地方調研,我都要到貧困村和貧困戶了解情況,,有時還專門到貧困縣調研,。”在一次座談會上習近平這樣說,。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5年多來,,河北阜平,、湖南花垣、甘肅東鄉(xiāng),、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安徽金寨,、寧夏固原,、山西呂梁……習近平幾乎走遍了全國最貧困的地區(qū),腳步從未停歇,。調研過程中,,他還數次主持召開跨省區(qū)的脫貧攻堅座談會。
5年多來,,在習近平的強力推動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wěn)定脫貧,,貧困發(fā)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
在新的起點上,黨的十九大對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任務,。
2017年12月29日,,辭舊迎新之際,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再次動員,,他強調,,從現在起到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只有1000多天了,。時間不等人,!我們必須走在時間前面。
僅一個多月后,,他再次踏上了訪貧問苦的路途,。
這份執(zhí)著從何而來?習近平曾坦言:“多年來,,我一直在跟扶貧打交道,,其實我就是從貧困窩子里走出來的。1969年初,,我到延安農村插隊當農民,,還不到16歲。從北京一下子到那么窮的一個地方,,感受確實很深,。”
那時候,,習近平最大的愿望是讓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飽餐一頓肉”,。40多年過去了,扶貧事業(yè)一直是他從未忘卻,、始終如一的牽掛和實踐,。
這份執(zhí)著,習近平曾作出這樣的概括:“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p>
2月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驅車2個多小時,,從西昌市來到位于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三岔河鄉(xiāng)三河村,、解放鄉(xiāng)火普村,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體現一種態(tài)度
——盯著抓,,反復抓,,一張藍圖繪到底
習近平同涼山有著特殊的情緣,。2017年全國兩會,習近平在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就特別關注涼山州的脫貧攻堅,。
習近平當時說,,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涼山州“懸崖村”的報道,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tài),,感到很揪心,。了解到當地建了新的鐵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
在聽取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代表發(fā)言時,,習近平詳細詢問當地文盲率、脫貧攻堅進展等情況,,要求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切實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
那次講話,習近平以“繡花”為喻,,指出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fā)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兩會后,習近平還一直記掛著涼山的脫貧進程,。2017年6月在太原召開的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座談會,,包括涼山州委書記在內的數十位貧困地區(qū)領導干部都參加了,習近平同他們交流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貧困之策。
習近平這次親赴涼山,,就是要看當地的精準扶貧之“花”繡得怎么樣,。
考察中,一位彝族村民告訴總書記,,以前她生病了,,以為是有鬼附身。聽了她的敘述,習近平接過話來說,,過去的確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貧窮就是“鬼”,。這些問題解決了,有文化,、講衛(wèi)生,,過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驅走了,。
習近平強調的事,,件件事關“精準”二字。
“抓工作不能狗熊掰棒子”,,習近平不只一次這樣強調,。只要是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事,他就盯著抓,、反復抓,,直至抓出成效。
就拿扶貧工作來說,,習近平正式提出精準扶貧是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2013年11月,他到十八洞村考察,,強調扶貧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提出“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2016年兩會,,習近平在湖南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特別提到十八洞村的情況,連連追問“現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
多年來,,習近平一直堅持著這種抓工作的態(tài)度,青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問題,,東北三省的經濟結構問題,,安徽的農村改革問題……這些大事他不僅要去實地考察,提出明確要求,,還會在各種場合問情況,、促落實,、抓反饋。
習近平曾經透露,,他去考察過的地方,,有關部門都派人進行“回訪”,有的打招呼,,有的不打招呼,。看到當地是在認真抓落實,,習近平說:“這很好,?!?/p>
2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四川考察,。這是習近平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xiāng)三河村跟孩子們打招呼。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垂范一種作風
——中南海要始終直通人民群眾,,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腦中
來到昭覺縣三河村,,習近平走進貧困戶吉好也求的家,仔細察看一家人生產生活情況,。得知10歲的吉好有果喜歡唱歌,,習近平問她:“要不要唱一首啊,?”小姑娘爽快地回答:“要,!”話音剛落就唱起在學校學的《國旗國旗真美麗》。習近平帶頭鼓掌,,稱贊她唱得好,,發(fā)音很準。
習近平對吉好也求一家人說,,看著你們生活一天一天好起來,,我很高興。希望孩子們都能過上幸福生活,。
總書記同群眾在一起的場面,,感染了現場的人們。
過去5年,,人們最為熟悉的場面就是習近平出現在平民百姓中間,,同群眾握手致意,直接交流,,所到之處都會響起群眾的歡呼聲和拍照的快門聲,。
“中南海要始終直通人民群眾,,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腦中?!绷暯竭@樣強調,。
在他看來,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首要的就是察民情,、接地氣,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訴求,。
5年多來,習近平不斷在人民群眾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力量,,基層是他到過最多的地方,。每逢新春佳節(jié)到來之際,他總是要深入基層慰問,,為群眾送去溫暖,。
這次到大涼山,當習近平離開火普村時,,村黨支部書記向習近平獻上彝族傳統(tǒng)服飾查爾瓦,,表達對總書記的愛戴和感激?!傲暱倳浛ㄉ成常ㄖx謝)”“習總書記庫史木撒(新年好)”“習總書記子莫格尼(吉祥如意)”,,鄉(xiāng)親們的問候和祝福聲此起彼伏。隊伍里有人唱起彝族民歌《留客歌》,,鄉(xiāng)親們跟著唱了起來,。
老百姓常說,“播種什么就能收獲什么”,,質樸的話語和歌聲,,就是人民最大的肯定,最高的褒揚,。
習近平指出,,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
專家研究預判,,每年未妥善處置的污泥數量已經超過3000萬噸,造成二次污染問題已有所顯現,。如若不能妥善處置,,勢必成為引爆環(huán)境危機的“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