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這個富有新意的提法,,把發(fā)展實體經濟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讓很多堅守實體經濟的企業(yè)家很興奮。
作為農業(yè)大國和制造業(yè)大國,,實體經濟是我國市場的主體,,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fā)展交出亮麗成績單,,從根本上說是得益于實體經濟。這塊“基石”,,不僅支撐著百姓衣食住行,,更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松動,。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出形態(tài)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的發(fā)展趨勢,,如何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讓經濟結構更合理、發(fā)展基礎更穩(wěn)更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應當看到,近年來,,面對下行壓力,,實體經濟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一些行業(yè)產能過剩,,盈利水平下降,企業(yè)稅費負擔較重,,又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勞動力成本上升等,,這些問題疊加在一起,壓得企業(yè)幾乎喘不過氣來,。同時,,一些資金或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或追逐炒作部分資產或商品。有些制造企業(yè),,好幾百人辛辛苦苦干一年,,盈利還不夠在一線城市買套房,自然會讓專注于實體經濟的人們心寒,。很多人擔憂,,這樣下去,誰還會投資實體經濟?誰還有心思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對于經濟運行存在的“脫實向虛”苗頭,,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拿出扎實有效的措施,讓實體經濟真正實起來,、興起來,。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需要更強勁的政策措施,。今年以來,,中央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來提升實體經濟盈利能力,,增強發(fā)展后勁。比如,,簡政放權,、優(yōu)化服務,新企業(yè)注冊“立等可取”,,營商環(huán)境進一步改善;營改增全面推開,,實現了所有行業(yè)稅負下降,全年減負達5000億元;企業(yè)“五險一金”繳費比例適當降低,,人工成本上漲得到合理控制,,企業(yè)負擔明顯減輕。這些舉措都是雪中送炭,,不僅能解實體經濟燃眉之急,,而且有利于讓實體經濟的“根”扎得更深、更牢,。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如何擺正與虛擬經濟特別是金融資本的關系,是一個不容回避,、亟待處理好的問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擔負著為實體經濟“輸血”的重任,,實體經濟要想根深葉茂,,離不開金融資本的“給養(yǎng)”,。同樣,金融資本的發(fā)展也不能天馬行空,,無論是股市,、風投還是理財,這些金融活動都是建立在實體經濟的根基上,,離開了這個根基就是空中樓閣,。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才能取得雙贏,。也就是說,要堅持虛擬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防止資本過度流向虛擬經濟,,造成實體經濟空心化。虛擬經濟不是不能搞,,但不能一窩蜂地追逐,,更不能“脫實向虛”,放棄或削弱實體經濟,。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營造外部良好環(huán)境的同時,,實體經濟特別是傳統(tǒng)產業(yè)也要加快轉型升級,,進一步激發(fā)市場活力。目前市場上的一個突出癥結,,是實體經濟發(fā)展與市場需求不合拍,,無法很好地對接。一方面,,是產能過剩,、很多東西賣不出去,另一方面,,是高質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給不足,導致一部分國內購買力流向海外,。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繼續(xù)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要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按照市場需求創(chuàng)新供給,、提質增效。質量過得硬、適應新消費,,就不會成為過剩產能,。有市場,、有效益,,才能吸引更多的市場資源聚集過來,讓實體經濟這棵大樹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