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債轉股更多重磅政策落地在即?!督洕鷧⒖紙蟆酚浾攉@悉,,在7月發(fā)改委聯(lián)合多部門印發(fā)《2019年降低企業(yè)杠桿率工作要點》(下稱《要點》)后,包括拓寬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債轉股渠道,、加快推進市場化債轉股資產交易等多項政策正有序推進,。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發(fā)起設立資管產品備案制度目前醞釀的較為成熟,或在不久后正式出臺,。與此同時,,市場化債轉股資產集中交易試點目前也在推進,,部分交易場所已經具備了一定軟硬件條件,首單市場化債轉股資產掛牌交易為時不遠,,或在年底前實現(xiàn),。
本輪市場化債轉股自兩年前啟動以來至今已取得不小進展,項目落地速度也不斷提升,。發(fā)改委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6月30日,市場化債轉股簽約金額約2.4萬億元,,實際到位金額達到1萬億元,,資金到位率提升到41.5%,涉及資產負債率較高的200多家企業(yè),。為推動市場化債轉股進一步“增量,、擴面、提質”,,推動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發(fā)揮市場化債轉股主力軍作用,、拓寬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債轉股渠道等一直是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根據(jù)《要點》,,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商業(yè)銀行要進一步加強行司聯(lián)動,,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編制,充實金融資產投資人才隊伍,,建立符合股權投資特點的績效評價和薪酬管理體系,。記者了解到,作為“股權投資國家隊”,,目前中,、農、工,、建,、交五大行對旗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的績效評價和薪酬管理體系等建設的初步規(guī)劃已經完成,雖然尚未達到完全市場化的程度,,但正在與銀行傳統(tǒng)信貸業(yè)務及考核體系逐漸區(qū)分,。據(jù)了解,當前五大行AIC約超過50%人員是外聘自信托,、券商及私募等非銀機構,。“AIC成為更成熟的股權投資機構是個持續(xù)的過程,,下一步會在落實過程中不斷完善,,從而建立起與股權投資相適應的機制體制?!币晃唤咏O(jiān)管層人士表示,。
《要點》還涉及進一步拓寬社會資本參與債轉股的渠道,。社會資金參與債轉股不夠充分一直是市場化債轉股痛點之一,也是監(jiān)管部門著力解決的重點問題,。某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債轉股過程中,最大的痛點就是投資資金來源缺乏,、長期資金募集較難,。“傳統(tǒng)形式的資金是需要剛兌或者類剛兌的,,但債轉股投資是另類,,投資風險比較大,這就需要引入一些能夠打破剛兌的資金,,比如銀行理財,、私行資金等。在這方面,,資金能否和資產匹配起來是一大關鍵,。”他說,。建信投資研究主管韓會師也表示,,在剛兌預期未被全面打破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對期限長,、收益不確定的股權投資仍存較大疑慮,,此時能夠有大規(guī)模的、中長期限的股權投資機構參與對于市場化債轉股的穩(wěn)步發(fā)展十分重要,。
記者獲悉,,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發(fā)起設立資管產品備案制度已經醞釀的較為成熟,而按照《要點》的要求,,未來市場化債轉股資管產品也將被列入保險資金等長期限資金允許投資的白名單。
另外,,市場化債轉股資產集中交易試點也在有序推進,,部分股權交易場所已完成軟硬件測試達到交易條件,有可能率先成為試點交易場所,,并可能設立專門板塊進行債轉股交易,。
業(yè)內人士表示,政策一直在持續(xù)發(fā)力,,但債轉股仍面臨一些現(xiàn)實問題,,有待政策進一步予以解決。以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機構持有債轉股股權風險權重較高,、資本占用較多為例,,不少業(yè)內人士呼吁進一步降低債轉股的風險資本占用,。
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銀行債轉股子公司即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現(xiàn)在都是銀行100%控股,,所以要進行并表監(jiān)管,。如果按照表內持有股權一樣去計算風險權重的話,那在債轉股過程中會加劇銀行的資本負擔,,銀行參與債轉股的動力會下降,。曾剛建議,可考慮在計算風險權重時,,讓銀行在實施轉股前和轉股后的資本損耗一致,,均按照100%的權重來計算,這樣至少可以保證銀行的動力,。
此外,,在加快債轉股市場化定價方面也有待政策進一步發(fā)力。相較于債權的信用定價,,轉股的股權定價并沒有清晰的參考標準,,通常由地方國資委和AIC聘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估價,而二者價格時常難以得到統(tǒng)一,。東方金誠金融業(yè)務部助理總經理王佳麗表示,,目前成功實施債轉股的企業(yè)多為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未來可以通過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來提高轉股對象的信息透明度,,從而提高定價水平,。同時,還應建立投資機構與國資委共同評估的體系,,以及相關人員的盡職免責機制,。
?
業(yè)內人士建議,,要不斷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xù)優(yōu)化外部營商環(huán)境,,推動夜間經濟又好又快地發(fā)展,,不斷釋放市民夜間消費力。
專家和業(yè)內人士認為,,實體經濟仍是未來依靠,,強化科技支撐,、做精做強做“綠”制造業(yè),是轉型升級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