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到2013年,,中國的汽車銷量以每年15%的復合增速一路飆升。當有車一族開過公路收費站,,遞上的10元過路費中,,大頭8.62元被公路拿來還債了,最后還搭進去1.92元,。這就是交通部對于去年全國收費公路虧損661億元的解釋,。
10元路費里除了還債,還有1.35元用來運營管理,,1.07元用于公路養(yǎng)護,,0.59元作為稅收支出,竟然還有0.29元的其他支出,�,!坝斜臼掳堰@0.29元拿出來曬”的質疑,成了公眾唯一能從賬本上抓住的端倪,。
公眾認知和連年虧損的結果都不見得有錯,,向來被認為是“暴利行業(yè)”的公路系統(tǒng)其平均毛利率超過50%,筆者的一個同學留學歸來選擇去了某高速公路收費站,,其待遇可見一斑,。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高速公路,、地鐵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屬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服務,,投資項目在消耗大量資金后的回報率低于地方政府融資成本,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收費公路運營這輛車看來有個帶破洞的油箱,,只悶頭加油往前開的任性該收收了,。在筆者看來,公路收費的運營風險不在于這三年的連續(xù)虧損,,也不在于承擔的債務總量,,而在于是否建立透明收費與運營機制,是否及時調整動態(tài)評估標準,、更新通行車指標流量和還貸進度,。
從公路運營角度而言,結論的確不夠樂觀:在2013年總計為4313億元的通行費支出,,其73%全部用來還本付息,。盡管每年都在償還貸款,但隨著高速公路建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qū)沿伸,,橋梁隧道比不斷增大,,加之征地拆遷費用、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快速上漲,,公路建設成本大幅增加,,2013年全國通車高速公路每公里造價從2011年的5067萬元上升到9082萬元。
與此同時,,制定于10年前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卻很少與時俱進,。按照早期二級公路制定的收費標準和年限與高速公路的養(yǎng)護管理支出不相適應,按照專家估算,,以現(xiàn)行收費標準還貸,,就算過了法定的最長20年收費期限也還是還不完貸款。
另一方面為公眾詬病的還有公路收費的“統(tǒng)貸統(tǒng)還”政策,,此前山東交通部門就宣布,,繼續(xù)對2014年到期的省內15條(段)高速公路收費。所謂“統(tǒng)貸統(tǒng)還”的一刀切政策,,就是說一條盈利的高速公路除了還掉自己的貸款,,還要幫省里其他公路還貸,大鍋飯算法一平均,,賬面上就不那么好看了,。而且需要別人救濟的公路項目還不算少,,根據(jù)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研究,,2009年和2013年中國經濟總投資的近一半都是“無效投資”,其中就包括不少被遺棄的高速公路,。
不論是收費還是繳稅,,只要在公開透明機制中運行都會得到公眾的理解。經營虧損只能說明運營無方,,但如果藏著掖著就費力不討好了,。曾經有個德國警察在高速公路上執(zhí)法,,因為收了貨車司機的一串葡萄惹上法律責任。因為德國法規(guī)明文規(guī)定,,禮物價值不能超過10歐,,若大于10歐少于50歐,必須有證據(jù)證明與賄賂無關,。有時候制度的進步,,就差一串葡萄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