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數據顯示,,在9月全國財政收入增速持續(xù)放緩,、中央財政收入出現兩月負增長的背景下,地方非稅收入逆勢同比增長40%,。另據媒體報道,,部分省份出現“寅吃卯糧”預征明年稅收的現象。對此,,有專家表示,,在當前宏觀形勢下,為穩(wěn)定經濟增長,,國家正實施結構性減稅,,但地方政府依靠非稅收入等方式增加財政收入的做法,不僅會抵消結構性減稅的好處,,甚至會加重企業(yè)負擔,、減緩經濟復蘇步伐,,值得各方警惕。 據介紹,,非稅收入的主要形式是“收費”,,包括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彩票公益金,、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罰沒收入、捐贈收入,、主管部門集中收入,、財政資金產生的利息收入等。對于9月地方非稅收入猛增,,財政部解釋,,這主要是受地方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收入集中入庫以及加強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等征管影響。 目前地方財政的兩大支柱——稅收收入和土地出讓收入,,在今年前三季度都呈現低迷跡象,。據統(tǒng)計,前三季度地方政府稅收收入35435億元,,同比增長僅12%,。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7936億元,同比更是大降23.1%,。在財政支出剛性的情況下,,“開源”就成了許多地方政府的不二選擇。 開源的手段主要依賴于非稅收入,。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中非稅收入為13178億元,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14.5%,,而去年和前年同期這一比重僅為12.7%和11.2%,,凸顯出非稅收入在今年的高增長。 在這些非稅收入中,,罰沒收入成為一些省份非稅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重慶為例,前三季度該市稅收收入完成707.4億元,,同比增幅僅為4.5%,,而罰沒收入累計約20.7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1.5%,。更有部分地區(qū),,出現了向企業(yè)征收“過頭稅”的情形,即為了完成今年的稅收任務而將明年的稅收進行預支。 這些行為值得警惕,。按照經濟原理,,當實體經濟不景氣時,政府應減少行政支出,,減輕企業(yè)稅負,,從而拉動投資和增加需求。一旦逆向操作,,拆東墻補西墻,,導致納稅人負擔加重,企業(yè)經營困難,,最終會減少財稅收入,,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近年來,,為促進產業(yè)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為經濟長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增添動力和活力,國家實施了結構性減稅戰(zhàn)略,,僅“營改增”一項今年就為試點企業(yè)和下游企業(yè)減輕稅負170多億元,,促進服務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如果企業(yè)因為非稅因素的影響而享受不到減稅帶來的好處,,甚至比不減稅承受的壓力還大,,那么結構性減稅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因此,,必須高度警惕非稅收入大增,、征收“過頭稅”等短視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收入銳減之時,,仍然習慣過去粗獷的財政支出和投資擴張方式,,迷戀于過去財政收入的高增長,。這一思路不變,地方政府仍有可能走回過去依靠土地財政的老路上去,,影響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局,。 為此,一是要堅決杜絕地方政府不合理的罰沒收入和征收“過頭稅”行為,,清理包括行政性事業(yè)收費等在內的非稅收項目,,降低非稅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加大費改稅的范圍和力度,,避免不正常的非稅收入傷害實體經濟,。 二是繼續(xù)堅持并加大結構性減稅的力度。結構性減稅已經成為當前宏觀調控政策的主戰(zhàn)場,關系到此輪宏觀調控的成敗,。應在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減稅政策落到實處,研究資源稅,、消費稅,、所得稅等政策,以促進居民消費,、支持企業(yè)發(fā)展,。 三是應從根本上解決地方財政饑渴問題。短期看,,可以加大中央向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同時強化地方預算約束,讓地方擺脫過去“大手大腳”的財政支出習慣,,從“節(jié)流”上下工夫,。從長遠看,還需要中央和地方財稅體制的改革,,拓寬地方財政收入的稅源,,如房產稅,使地方的財權和事權相匹配,,適當提高一些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種的地方政府比例,,促進地方財政收支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