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山東境內(nèi)的雷雨大風,揭示出了高鐵安全系統(tǒng)脆弱的一面,。鐵路部門不能只向民眾傳遞片面的安全信息,,還要講高鐵應對事故的能力。 7月10日下午6時許,,因山東省境內(nèi)雷雨大風,,造成京滬高鐵曲阜東至滕州東至棗莊間下行線接觸網(wǎng)故障斷電。受此影響,,京滬高鐵19趟下行列車晚點,。有的列車斷電長達兩個多小時,車內(nèi)悶熱異常,乘客備受煎熬,。 京滬高鐵開通才剛剛十余日,,就出現(xiàn)如此故障,確實有些尷尬,。鐵路部門將事故歸結為雷雨大風,,但大家還是不禁要問,投資高達2200億元的京滬高鐵為何不堪雷雨一擊,? 在京滬高鐵開通之前,,京滬高鐵雖然將速度從350公里降到了300公里,由此安全系數(shù)大為提高,,但是,,很多人也都知道,300公里仍然是極高速度,,其帶來的安全考驗是系統(tǒng)性和全方位的,,不只是列車本身高速運行不脫軌的問題,還包括高鐵抗擊雷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以及當這些災害發(fā)生時的應急能力。 顯然,,這次山東境內(nèi)的雷雨大風,,揭示出了高鐵安全系統(tǒng)脆弱的一面。 現(xiàn)在,,鐵路部門只說,,雷雨大風是造成京滬高鐵接觸網(wǎng)故障斷電的原因,卻缺乏詳細的解釋,。所以,,公眾不禁要問,這場雷雨大風究竟達到了怎樣的級別,,京滬高鐵接觸網(wǎng)抗雷雨的能力又是如何,?這里邊有沒有設備、設計甚至人為的原因,? 如果說這次事故乃是因為雷擊等不可抗力,,這或許又會引發(fā)公眾的另一種擔心。京滬高鐵幾乎是用高架橋從北京鋪到了上海,,這固然節(jié)約了土地,、加快了施工進度,但是,,不知道有多少高架橋成為華北平原上最突出的建筑,,不知道京滬高鐵防雷措施如何,,其被雷公電母“相中”的幾率又有多高? 當然,,這場事故也暴露出了京滬高鐵應急能力的不足,。盡管按照專家的說法,高鐵列車電網(wǎng)斷電之后,,還可以依靠自身備用電源維持列車的照明、通風一個多小時,,但是,,這次G151次列車的乘客卻相當于在悶罐車里“被囚”了兩個多小時。而且在故障期間,,列車乘務組也不能給旅客充分發(fā)放水和食物,。這些事情卻與列車的應急預案、應急能力有關,,和天災無關,。 對于這些疑問,還希望鐵路部門負責任地調(diào)查,,并對公眾做出更加詳細的解釋,。不能簡單地以雷擊等天災應付過去,只有耐心向民眾解釋,,大家對高鐵才會放心,。如果民眾不放心,也就沒有人敢去坐高鐵,。 鐵路部門不能只向民眾傳遞片面的安全信息,。京滬高鐵這么長、列車跑得這么快,,在運行階段不可能完全沒有問題,。鐵路部門其實不必諱言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障,如果要讓老百姓對高鐵的安全有信心,,除了正面宣講安全舉措,,還要講高鐵應對事故的能力。與其被動地被“雷雨”等等天災曝光,,鐵路部門不妨向公眾更加坦誠,。 鑒于高鐵是新生事物,而民眾對其安全又格外關切,,京滬等高鐵或許應該定期向社會出具安全報告,。也只有這樣,民眾對高鐵的預期也才能從天空落到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