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因點名批評了當下輿論熱議的“瘦肉精”,、“染色饅頭”事件,溫家寶總理這句話被媒體廣為轉載,。 事實上,,在一針見血指出當今社會脆弱的道德生態(tài)之外,總理另一段與之相關的言辭似乎更值得輿論關注,。他說,,“要把依法治國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使有道德的企業(yè)和個人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社會的尊重,,使違法亂紀、道德敗壞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會的唾棄,�,!� 這番講話并非是專門針對食品安全問題而發(fā),它劍之所指,,是轉型社會的道德文化重建,,是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社會信用關系的重構,,而這些重建與重構,需要法治來保駕護航,。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是的,問題是,,如何才能讓那些無良企業(yè)講良心,?讓缺位的監(jiān)管機構講責任?讓唯利是圖的商家講誠信,?僅僅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是行不通的,。 在法治不完善的環(huán)境下來談道德的提升是奢侈的。人是利己的動物,,在行動中,,總是趨利避害,盡可能地保護自我的利益,,避免被懲罰,。只要沒有剛性的約束,人們總是容易被自己的欲望所牽引,,摒棄道德,,挑戰(zhàn)法律。相信那些無良企業(yè),、不法商人,、失職瀆職官員并沒有少接受為人要誠信的道德教育,在公開場合,,他們滿嘴也是仁義道德,,但是,一旦發(fā)現法律“打瞌睡”,,或者可以通過權錢交易繞過法律懲戒,,私欲便很容易漫過內心的道德堤壩,呼嘯而至,。 法治的缺失極大地損害了社會道德文化,,令社會失去方向,民眾失去信心,。我們一方面要求公民講誠信,,樂于奉獻,勇?lián)熑�,,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對那些違法亂紀者,尤其是失職,、瀆職官員網開一面,,用輕描淡寫的行政處分,代替嚴肅的司法問責,。如此道德教育如何能深入人心,?在一次次社會現實的矛盾沖撞中,道德輸得一塌糊涂,。 當然,,法治應該包括良法與對良法的遵從兩個方面,良好的法律來自良好道德文化的指引,。而這,,需要從我們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從世界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長補短,,從60年新中國道路的探索中獲得腳踏實地的精神,,從30年改革開放的激情與榮耀中尋求創(chuàng)新的勇氣,。 總理說,相較于經濟發(fā)展,,我們的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仍然是一條短腿,。如何讓社會道德文化趕上GDP,從根本上鏟除滋生唯利是圖,、坑蒙拐騙,、貪贓枉法等丑惡和腐敗行為的土壤,維護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請從完善法治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