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離不開良好的地緣政治格局。正是過去三十多年地緣政治以至國際政治格局的好轉與相對穩(wěn)定,,才使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矚目成就,。兩者間是個良性互動的過程,。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促動了周邊地緣政治的改善。“上海合作組織”成為中國同俄羅斯和中亞四國交流合作的平臺,,以此展開包括經濟、政治乃至軍事方面的討論與合作,。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包括東盟10+1,東盟10+3,,以至最近啟動的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已經使得中國同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磋商與經濟合作的機制經常化�,,F在,,中、日,、韓三國有關東北亞合作的機制,,也在探討和推進之中。中國牽頭的有關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六方會談,,已持續(xù)多年,。中國與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xié)議,乃至APEC這樣多邊與雙邊區(qū)域政治協(xié)調機制的建設,,都有了長足進展。這對確保中國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供給以及產品市場擴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自從今年以來,,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卻接連發(fā)出不和諧之聲,,甚至出現了緊張態(tài)勢,其中,,無一沒有美國的身影,。別說有關國家在南中國海的干擾,、日本對我國東海的主權挑釁,單說這次美韓軍隊的黃海軍事演習,,美國航母首次駛入了距中國山東半島的最近處僅170多公里黃海海域,。
長期以來,尤其是二戰(zhàn)以后,,對東亞和東南亞,,美國是以提供軍事保護為名,影響甚至主導著該區(qū)域的政治格局,,維護其經濟利益的,。
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周邊地緣政治格局的不斷改善,,無疑是對美國在東亞和東南亞利益的挑戰(zhàn),。無論如何,美國都不會情愿承認在該地區(qū)影響力的慢慢衰微,,更不情愿自動退居次要地位,。
可是,過去十年,,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的政治格局已在悄悄發(fā)生變化,。美國并非不清楚,這一變化的根源來自中國力量的增強,。而且毋庸置疑,,中國影響力還會繼續(xù)增強。所以,,美國從其自身利益出發(fā),,必將繼續(xù)尋求一切可能的機會和間隙,插手這一地區(qū)的政治事務,。不管美國政府如何再三表明矛頭不是針對中國的,,但事實是,美國沒有哪一次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插手和擾動不是針對著中國而來的,。美國的每次干擾,,都是依仗其在該地區(qū)的軍事力量�,?峙陆窈蠖嗄陜�,,美國聯(lián)合個別國家,在中國周邊地區(qū)的軍演不是趨于減少,,而是日漸增多,。
美國以軍演等干擾活動對中國施壓,很多時候是為了換得中國對其某些經濟政策要求的妥協(xié),。比如,,最近幾年一直對中國施壓的人民幣匯率問題,。深陷2008年以來嚴重金融經濟危機之中的奧巴馬民主黨政府,試圖通過貿易翻倍,、再工業(yè)化和基礎設施改造計劃等走出危機�,,F在看來,效果極其有限,。僅僅高額人力成本一項,,就足以使貿易翻倍和再工業(yè)化計劃擱淺,至少難以解決美國貿易赤字和失業(yè)問題,。如果白宮尋求借口,,大幅擴大軍事開支,會對美國經濟有著短時間的強心針效應,,因為軍工在美國經濟中,,尤其是制造業(yè)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現在還不能確定的是,,美國近一年來一而再地插手中國周邊地緣政治軍事的行動,,到底沒有這方面的考慮。但我們非常清楚,,假如白宮真有這樣的打算,,那將是極其危險的。無論對美國擺脫危機的陰影,,還是對全球經濟的可持續(xù)協(xié)調增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大體穩(wěn)定,都是極為不利的,。
對中國經濟增長而言,,除了自身內部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主導因素外,地緣政治及全球政治格局變動將是至關重要的外部制約,。如何不斷努力化解這種制約,,確保中國經濟持續(xù)健康增長,過去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是中國政府的一項艱巨任務,。由于這一任務涉及各種各樣的因素,有些因素更是短期內我們所難以把控的,,因此,,可以確認的是,中國經濟波動的相當一部分原因來源于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無論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設計與實施,,還是微觀經濟體的預期與具體經營,,都不容忽視,。
由于美國是當前和今后中國周邊地緣政治建設中繞不開的重要干擾力量,因而,,為了不斷改善地緣政治局面,,一方面,中國應當著眼長遠,,不斷拓展視野,,沉著、理性地妥善應對和解決周邊熱點問題,,進一步密切并改進與各類雙邊與多邊合作組織的關系,,使其成為討論和解決區(qū)域問題的機制化、常態(tài)化有效平臺,,以此減少美國介入的借口與機會,。另一方面,更應積極有效利用包括G20和聯(lián)合國在內的現有全球治理平臺,,以及中歐峰會,、中非論壇等重要雙邊交流組織,聯(lián)合一切可以聯(lián)合的力量,,對美國形成某些制衡,,換取同美國對話與合作的籌碼。
應當充分認識到,,當前和可預期的將來,,美國仍然是中國最重要的外交對象,中美關系仍然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所以,,應在已有的中美戰(zhàn)略對話機制基礎上,不斷推進雙邊對話合作機制的建設,,探索更深入有效的,、既有斗爭又有互利互惠的合作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