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的宏觀調控主要思路,“調結構”和“防通脹”成為明年的兩大任務,。至于兩者如何側重,筆者認為,,從時間緊迫性看,,“防通脹”、“調結構”,,兩者一長一短,,一急一慢�,!胺劳洝笔嵌唐谌蝿�,,“調結構”是長期任務;“防通脹”是治急發(fā)病,,“調結構”是治慢性病,。從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角度看,通脹的危害更為巨大和明顯,,所以,,治理通脹是當務之急。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今后一段時期,,將“穩(wěn)定價格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主要原因。
其實,,自今年7月CPI突破3%警戒線并節(jié)節(jié)升高后,,決策層就在不斷加大收緊流動性和穩(wěn)定物價的力度。截至目前,,央行已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上調了一次基準利率。特別是針對食品價格上漲,,先后出臺了“國四條”,、“國十六條”,不僅動用市場經濟手段保證生產,、增加供給,、降低生產流通成本,甚至還不惜動用價格管理的行政手段,,嚴厲打擊農產品炒作行為,。從效果上看,蔬菜批發(fā)價格連續(xù)五周下降,,大蒜,、生姜、蘋果等前階段價格漲幅過快的農產品價格有所回落,。不過,,食品價格雖然有所回落,,但CPI卻并沒有隨之回落,全社會的通脹預期依然較強,,究其原因,,除了11月翹尾因素較大外,還與國內流動性充裕,、貨幣過剩,、資產價格泡沫明顯、勞動力以及生產成本上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有關,。當這些影響因素明年繼續(xù)存在時,再加上明年較高的翹尾因素,,預計明年上半年CPI同比將很難低于5%,。
防范通脹、降低CPI,,概括起來通常有三個辦法,,形象地說,就是“一壓一拉一化”:通過價格管制和對廠家進行物價補貼等行政手段,,壓住價格上漲的沖動,;通過收緊銀根和抑制流動性,將價格拉下來,;通過減稅,、增加居民收入等措施,提高居民通脹承受,,化解通脹壓力,。
綜觀我國防范通脹的一套政策“組合拳”,上述措施都有所涉及,,不過在實施過程中都面臨著“兩難”,。例如,在物價持續(xù)上漲的情況下,,采取臨時價格干預措施保民生保穩(wěn)定是很有必要的,,既有依據(jù),又有先例,。不但我國《價格法》有明確規(guī)定,,而且德國、美國等市場經濟國家也有政府控制,、干預物價的法規(guī)和先例,新加坡就有專門的《物價控制法》,。尤其在我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資本投資渠道不夠通暢,,炒作之風盛行的大環(huán)境下,采取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可以有效地打擊游資炒作,、囤積居奇等現(xiàn)象,,這可以從經過前段時間大蒜、綠豆等炒作行為被打擊后,,價格直線下跌就可以得到例證,。不過,價格干預是把“雙刃劍”,,在短期內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從長期來看,如果價格干預過度,,將損害農民利益,,扭曲市場對資源之基礎配置作用,阻礙經濟效率,,有“違背市場經濟”,、“歪曲市場定價機制”之嫌,因此,,有關職能部門在采用這個措施時,,慎之又慎、有點投鼠忌器,,不會大規(guī)模地采用,,只是提出來,對那些想炒作農產品的資金起到一個“敲山震虎”的作用而已,。
對于貨幣政策,,一般可以通過控制信貸增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等方式來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進而改變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預期,,穩(wěn)定物價水平。但這里面也有“兩難”問題:首先是“度”怎么把握,,即貨幣發(fā)行到什么規(guī)模算“穩(wěn)健”,?如果過度穩(wěn)健,可能導致經濟降溫,、失業(yè)率增加,,這種危害甚至超過通脹。因此,,貨幣政策由寬松到穩(wěn)健的目的是使我國經濟軟著陸,,而不是硬著陸,它既要管理好泛濫流動性,,也要以信貸促經濟增長,,及以信貸促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及為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動力。畢竟,,“穩(wěn)增長”也是一項主要任務,。其次,貨幣政策工具選擇上的“兩難”,。理論上,,在目前我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達到歷史最高點、央票發(fā)行遇冷,、其他政策工具實施空間在縮小的情況下,,加息相對來說是個抗通脹的選擇,只是一旦加息,,將產生多種后果:境外熱錢可能持續(xù)流入,,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波動,推升國內通脹壓力,;企業(yè)成本增加,,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成本增大,還債壓力加重,�,?墒遣患酉ⅲ渌吖ぞ哂蛛y以真正抑制通脹,。
另外,,目前有專家、學者提出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通脹容忍度來“防通脹”,,決策層也采納了此種觀點,據(jù)央視報道,,明年我國經濟調控目標是GDP繼續(xù)保8,,CPI升幅由原先的3%升至4%。這兩個指標不僅透露出政府對明年中國經濟的判斷與預期,,反映出政府的務實態(tài)度,;更大的深意在于可以讓政府明年在實施宏觀調控時更具靈活性,可以統(tǒng)籌考慮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特別是能為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留出足夠空間,,切實把工作重點和注意力引導到優(yōu)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huán)境和改善民生上來,。不過,,筆者擔心的是,本來此次通脹成因之一是勞動力成本增加,,如今要提高居民收入,而居民收入中最主要的是工資收入,,如果居民工資收入增加,,定會推動勞動力成本增加,進而推動通脹,。如此,,提高居民收入與通脹便構成了“雞生蛋,蛋又生雞”的關系,,如果居民收入增加速度趕不上通脹速度,,那么這種措施效果就不會大。
特別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以及統(tǒng)計局公布的CPI和公眾感受的CPI有很大差距,,社會目前對通脹的容忍度很低。根據(jù)近期央行對全國50個城市2萬戶城鎮(zhèn)儲戶的問卷調查,,居民對當期物價滿意指數(shù)降至13.8%,,為有調查
(1999年四季度)
以來最低,73.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較上季增15.6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提高通脹容忍度,,等于變相降低城鄉(xiāng)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因此,,究竟如何拿捏到位,,頗費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