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是眼下一個流行的話題,。為了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的,國際上已經將“低碳”滲透到各個領域,,金融領域自然也不例外,,近年來,圍繞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而開展的碳金融業(yè)務在國際上發(fā)展迅速,。而國內不少銀行也緊隨潮流,,推出幾款低碳理財產品,。不過,從目前的市場反應以及產品運行來看,,這類產品在龐大的理財產品市場,,至多就是“點綴”,無論是發(fā)行數量,、銷售規(guī)模以及最后的收益都不怎么樣,,部分銀行發(fā)行的低碳產品甚至出現低收益和零收益。
低碳理財產品過于概念化
在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和碳金融業(yè)務領域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空間,。但將這一領域引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這一做法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某股份制銀行杭州分行的理財經理曾經接觸過該類理財產品,,覺得在推銷起來比較吃力:“如果是掛鉤石油、黃金這些具象的標的物,,客戶自然比較清楚,,但碳排放到底是個什么概念,他們不理解,,聽半天解釋也不一定能清楚,。”
可能是過于概念化的原因,,使得這類產品的開發(fā)速度遠不及其他結構型理財產品,,4年僅6只碳排放產品面世。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低碳理財產品的表現還是相當不俗,。深圳發(fā)展銀行2007年8月推出的國內首款與二氧化碳排放權掛鉤的理財產品“聚財寶”飛越計劃2007年6號人民幣理財產品與“聚匯寶”超越計劃2007年6號美元理財產品,。這兩款產品到期分別實現了7.345%與14.125%的收益。正是基于這兩款產品取得良好收益,,此后,,國內便有數家銀行跟進推出碳排放理財產品。
收益很高卻難兌現
不過,,在這兩款產品之后,,其理財收益開始走下坡路。從2008年下半年起,,當初預期收益率動輒高達8%-15%的碳排放產品,,到期后卻以低收益率甚至零收益率收場。
中行2008年1月16日推出過一款名為“匯聚寶”0801L-美元“綠色環(huán)�,!倍趸紥煦^理財產品(18個月),。投資期限為182天,,預期收益高達15%。
2008年9月26日,,深發(fā)展發(fā)布了4只與碳排放權相關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7.8%-15%之間。
2010年,,隨著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T計劃”2010年第十期(“低碳公益”)理財產品(1年)問世,。
據財匯金融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已發(fā)行的6只碳排放理財產品中,,除了光大銀行低碳公益理財產品尚未公布實際收益率外,,其余5只產品的實際到期收益率均遠低于預期收益率。
以深發(fā)展的聚匯寶超越計劃2008年3號(二氧化碳掛鉤型)美元及人民幣理財產品(以下簡稱超越3號)為例,,其投資運作概念是,,1年內看漲二氧化碳排放權。投資期限分別為12個月,,到期保本,。“這也意味著,,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價格在未來一年中的漲幅越大,,投資者從中獲取高收益率的可能性也越大�,!睂τ诔�3號的投資收益,,深發(fā)展曾經非常樂觀。然而實際上該產品的到期實際年化收益率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