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海拉爾中國玉文化名家論壇”上周落下帷幕,。來自海峽兩岸三地的24位知名玉器考古專家在論壇上翔實、系統(tǒng)地公布了中國古代玉文化各領域近年來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還發(fā)布了43篇近百萬字的中國玉文化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學術論文,。 談到舉辦此次論壇的宗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主題發(fā)言中概括為,,“依托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實物資料構(gòu)建博大精深的中國玉文化體系,,探討邊疆地區(qū)古代先民在中國玉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彼麖娬{(diào):“論壇注重公布和展示玉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資料,從而使公眾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愛玉和用玉傳統(tǒng)的形成及其對人類文明史的貢獻,�,!� “長期以來,,玉器研究大多先從‘器型’入手,進而研究‘飾紋’,,接著研究‘飾紋線條’的特點”,。古玉研究領域著述頗豐的臺灣學者陳啟賢在論壇上發(fā)布了上百張商代古玉微痕照片時介紹說,“實際上,,玉器除了要從人文歷史,、古籍經(jīng)典、藝術美學,、宗教神學等方面研究外,,還要進行地礦科學、工藝技術等自然學科方法的實際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公布了近年來對玉玦的研究:“東亞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早期玉玦飾的出現(xiàn),,在人類文化史上有重要意義。內(nèi)蒙古興隆洼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前的軟玉玦飾,,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已知的最古耳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員在論壇上把文物考古界對陶寺文化“獸面”玉牌的共識進行了重新解讀。他認為“獸面”玉牌實際上表現(xiàn)的是“雙鳥”而不是“獸面”,�,!半p鳥作為一種藝術圖像,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中早期的河姆渡文化,,在現(xiàn)代陜北剪紙中流行的‘抓髻娃娃’主題,,恰也是這種藝術傳統(tǒng)的承襲�,!�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國祥研究員對紅山文化的典型玉器進行了新的判斷,,通常認為是束發(fā)用具的箍形玉器,經(jīng)考證應是貫通天地的祭祀用具,,而紅山文化時期玉豬龍的出現(xiàn),,與西遼河地區(qū)距今8000年左右的興隆洼先民崇拜野豬的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它對夏商周三代的玉龍造型也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 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文獻中孔子論玉有“十一德”,管子論玉有“九德”,,荀子論玉有“七德”,,漢代儒家多有“貴玉”思想,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歸納為玉有“五德說”,。83歲高齡的著名考古學家盧兆蔭認為,,“尊重歷史,推陳出新,愛護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不斷開拓玉文化研究的新領域,、新課題,是對‘玉德’最好的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