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和元先生的新書《中國經濟將重蹈日本覆轍》不久前出版。在這本書中,,韓和元講述了自金融海嘯爆發(fā)以來,,“世界看中國”、“中國救世界”的論調不斷被媒體拋出,,甚至有報道說美國效仿“中國特色”,于是,中國舉國抱著“西方停滯不前,、中國一枝獨秀”的陶醉無限意淫。但表象絕不代表事實,,在當年預言家對日本做出樂觀預測時,,歐美所遭遇到的那場危機并不是讓日本毫發(fā)無損,在危機中輕松地就返回了正軌的日本經濟,,就跟我們今天一樣,。也正是因此,,從事后角度來分析,反倒正是這場危機加劇了日本的結構性問題,,當時光鮮的表面卻在為后來的另一場嚴重得多的災難在埋伏筆,。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也源于此。
韓和元在書中從多個角度對比了日中兩國的經濟歷史和發(fā)展形勢,,針砭時弊,,引經據(jù)典,闡述了中國目前的危險前景,。
問:在美國的次貸危機進而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的經濟率先復蘇,您認為中國為何能做到,?
韓和元:這個主要得益于幾點:
第一,、我國已成為儲蓄的凈輸出國,我們擁有大量的經常項目盈余,。因此作為一個經濟整體,,其杠桿化效應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地方,這可以從我國極低的外債水平上反應出來,;
第二,、持續(xù)性經常賬戶順差,所造成的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使得國內銀行系統(tǒng)的流動性相對充沛,。這與國外銀行的資本枯竭,需要央行不斷的注入資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在2008年里,,我們銀行的貸/存款比僅僅只有65%而已,。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的銀行還存在嚴重的流動性泛濫,,這在去年表現(xiàn)的可謂是淋漓盡致,;
第三、則應該歸功于對資本賬戶的控制,,我國和其他國家之間跨境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是,,央行對外進行的證券投資;
第四,、則得益于中國金融遠未脫媒的這一事實,,各經濟部門,譬如我們的政府,、企業(yè),、居民家庭,,他們之間的金融聯(lián)系主要還是以傳統(tǒng)的商業(yè)銀行為媒介,這與早已金融脫媒的歐美國家,,其高度證券化的金融市場相比,,就表現(xiàn)的非常簡單和清晰了;
第五,、這得益于我們的政府和家庭的資產負債狀況,,從危機爆發(fā)時來看,它無疑是健康的,。政府和家庭的債務水平低到什么程度呢,?據(jù)有關機構的核算顯示,我國家庭及政府的負債,,只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3%和33%而已,。而2008年全國財政總收入?yún)s輕松突破6萬億。
正是得益于我們經常項目的盈余和強勁的財政狀況,,為中央的宏觀政策提供了回旋的余地,,使得任何形式的經濟放緩都變成了暫時現(xiàn)象。
問:但您卻反倒認為快速恢復正是擔憂所在,,擔心中國經濟將重蹈日本覆轍,,為什么?
韓和元:按照熊彼特的創(chuàng)新與經濟周期的定義,,事實上我們這輪危機遠不是危機的開端,。如果將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放在一個更為長遠的歷史背景里去看,,那么我們可以這么說,,當前的危機僅僅只是肇始于網絡泡沫破滅后的危機延續(xù)。而之所以危機會影響如此之久,,原因就在于當時復蘇只是來源于傳統(tǒng)的流動性驅動型復蘇,,而不是緣于經濟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新經濟的驅動,這種復蘇是不可持續(xù)的,,是脆弱的,。那么當前的復蘇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危機遠沒有過去,,隨著通脹的到來,,我們距離下一個子危機也就不遠了。這輪危機真正的肇始時間,,可以上溯到2001年,。隨著網絡經濟泡沫的破滅,因為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這一創(chuàng)新而締造出的新經濟宣告終結,,繁榮也為之停滯,。但我們主流學界并不認可這一觀點,,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是可以由人任意改造和設計的。正是在這樣的思維主導下,,他們積極的動用人為手段,,意圖使經濟得到持續(xù)的繁榮。這些手段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正是格林斯潘在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后的法寶,。美國政府長期以來正是有意無意地利用了國際貨幣體系的某種缺陷和全球經濟結構的先天不足——世界貿易的不斷發(fā)展,客觀上推動了需要美國發(fā)行更多的國際結算貨幣美元來充當世界商品交換的媒介,。這一要求的必然結果是,,默許了美國可以人為壓低利率、主動的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實現(xiàn)他們擴大貸款的需求,,以支持其可多進口商品及資源來刺激其本國經濟的增長,。雖然這種增長確實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但它也隱藏了莫大的風險,。
關于這個需要從經濟周期的實證理論談起,。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的是信貸的膨脹,當銀行增加貸款的供給把它投向商業(yè)領域,,這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新的貨幣流入信貸市場并降低了信貸利率。商人被銀行的通貨膨脹所誤導,,他們以為儲蓄資金的供給要高于它實際的數(shù)量�,,F(xiàn)在,當儲蓄資金增加,,商人就會對“更為長期的生產過程”進行投資,,特別是對于那些“高級生產領域”,那些遠離消費者的生產領域,,也就是說資本結構變長了,。商人拿著他們新得來的資金,抬高了資本價格和其他生產資料價格,,這就促使投資由接近消費者的“低級的生產領域”向遠離消費者的高級生產領域轉移,,也就是從消費品行業(yè)向資本商品行業(yè)轉移。
如果這是時間偏好的真實下降和儲蓄的上升造成的,,那么一切都沒有問題,,被重新延長的生產過程大致可以得到維持。但是這種轉移是由銀行信貸擴張造成的,。商人受到銀行信貸膨脹的誤導,,對高級的資本商品進行過度投資,而這類商品的生產要得以順利維持,,就必須伴隨著較低的時間偏好以及大量的儲蓄與投資,;一旦通貨膨脹滲透到大多數(shù)人民生活中,,舊有的消費——投資比例就被重新確立起來,同時對較高層生產領域的商業(yè)投資就顯得多余而浪費,。商人由于受到信貸擴張以及由此導致的自由市場利率變化的影響,,作出了錯誤的選擇。
所以,,“繁榮”中充斥了浪費而錯誤的投資,。當消費者重新確立了符合他們要求的消費——投資比例時,“危機”到來了,。事實上,,在衰退時期,經濟對在繁榮時期的浪費和失誤作出調整,,并重新確立起能滿足消費者要求的有效服務體系,。這種調整包括清算導致浪費的投資。危機意味著通貨膨脹造成的扭曲瀕臨結束,,在衰退中,,經濟重新為消費者確立起了有效的服務體系。簡言之,,這一點非常重要,,事實上衰退有時候是一個更為有效的“恢復”的過程,衰退的結束宣告一切重歸正常,,經濟恢復了最好的功效,。因此我們甚至可以這么說:衰退并不是充滿邪惡的災難,在繁榮帶來了扭曲之后,,反倒是衰退可以使經濟恢復的更為正常,,這是必要而且有益的。所以,,繁榮有時候需要“衰退”,。但顯然,,格林斯潘們并不認可這一觀點,,他們預備的是,通過人為的刺激來調整經濟,,以期達到永續(xù)繁榮,。
但陰晴圓缺、潮起潮落,、白天黑夜,、生老病死這樣的自然法則,會告訴我們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奢望而已,,世界上很多東西的運行規(guī)則是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而為之轉移的,。最后的結果是,,全球將以經濟危機為代價為上輪的繁榮買單。這也算是格林斯潘給我們留下的遺產吧,,格林斯潘還給我們留下了另一半遺產,,那就是我們當前的復蘇形式是流動性驅動型復蘇。這是一種不觸及經濟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新經濟驅動的復蘇,,這種復蘇是不可持續(xù)的,,是脆弱的�,?上�2008年以來我們一直走在這條因循守舊的老路上,。
中國也不例外,在保就業(yè)和保增長的壓力下,,我們的資金大量流入到落后產能中,。也正是因此,我們反倒認為,,這場危機事實上加劇了我國本就已非常嚴重的產業(yè)結構性問題,。那些在上輪繁榮周期中,因為不太恰當?shù)呢泿耪咚斐傻拇罅坷速M而錯誤的投資——最典型的例子是,,在2006年到2007年,,寧波一個養(yǎng)兔子的老板居然上馬了一條冰箱生產線。這些低效的機構因為人為的經濟繁榮而得益,,危機來了它們本應遭到清算,,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在危機中遭到清算。我們通過人為干預,,根本就沒給危機一個來臨的機會,。這就讓那些低效的企業(yè),像我們經濟體內的癌細胞一樣殘存下來,,并正蠶食著那些健康的經濟個體的資源和空間,。相比較于多多少少經過一番衰退考驗和清算的西方經濟體而言,中國經濟體,,我們不得不說其情況或許更糟,。
馬克思說過:“產業(yè)更發(fā)達的國家,不過是對產業(yè)更不發(fā)達的國家預示了它們未來的形象,�,!边@里我們可以日本為證。上世紀80年代對于歐美來說,,是一個糟糕的年代,。70年代末期,美國經濟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滯脹,到里根總統(tǒng)上臺的1981年,,當時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0.3%,,而最優(yōu)惠利率更高達20.5%。但在這樣惡劣的生態(tài)下,,日本卻根本沒有受到出口市場疲軟的致命打擊,,為此西方學者驚呼日本將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而控制整個世界,日本世界第一,。
但表象絕不代表事實,,在那些預言家對日本做出樂觀預測時,歐美所遭遇到的那場危機并不是讓日本毫發(fā)無損,,在危機中輕松就返回了正軌的日本經濟,,就跟我們今天一樣,是并不觸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創(chuàng)新的復蘇和繁榮,。也正是因此,,從事后角度來分析,反倒正是這場危機加劇了日本的結構性問題,,當時光鮮的表面卻在為后來的另一場嚴重得多的災難在埋伏筆,。
問:能夠印證您擔憂的是,最近在網上流傳著一個中國和日本的經濟發(fā)展對比時間表,。該表顯示:1985年日元升值,,1986年資金流向房產,1987年房價飆升3倍,,1988年房價下跌,、地王拉升房價,1991年房價再次下跌,、房地產崩盤,,而在相應年份加20年后,中國卻又驚人地重復了前四項,。于是有人提出了2011年房地產會否重蹈日本覆轍的質疑,。您如何看待這個對比時間表?您認為這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
韓和元:怎么說呢,?我正是從中日經濟的這些一致性開始著手這項研究的。但必須予以說明的是,,我的這項研究,,告訴我的是,,中國在近期重蹈日本覆轍并不是事實,。
譬如您提及的這個房地產崩盤時間表,事實上這個表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社會對我國當前的高房價和天價房價問題的一種無奈和無力的反抗,。當然這不僅是老百姓在呻吟,,地產商們也在為各自的利益而頻頻發(fā)出各種言論,前者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希望房價下跌,,而后者亦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認為房價還會升,。
這兩種觀點事實都是極端的,我個人從來都堅信,,人類社會從屬于我們賴以存在的大自然,,那么其必然也得遵循于自然的規(guī)律和法則。什么是自然法則和自然規(guī)律呢,,天有陰必然有晴,,有黑夜必然有白天,有生必然有死,,這就是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則。故此我個人認為,,經濟有繁榮,,那么必然有蕭條,有上漲也必然會下跌,。如果一個社會其經濟有好有壞,,有繁榮有蕭條,我們認為這充分的說明了它是依循自然規(guī)律運行的,,是正常的,。反之,我們才應該視之為非正常,。同理,,我們可以大膽放言的是,這個世界不會存在只升不跌的房地產市場,。當然如果僅僅只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想當然的認為中國的房價將會下跌這也是一個極端愚蠢的念頭。馬克思教導我們:自然規(guī)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我們姑且拋開迷信GDP的中國政府對房地產依賴這一要素,,單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就可告訴我們,中國的房價15年內的大趨勢只會看漲,。
所謂的經濟學其實也無他,,無非是買和賣而已。有人買并且買的人很多,,那么賣價自然能夠堅挺,。如果買的人少的很,甚至沒有人買,那么賣價再低市場也形成不起來,。但可惜的是,,生為人卻不得不面對四大件:衣、食,、住,、行,這也又決定了房地產與食品行業(yè)一樣是個剛性的不能夠再剛性的行業(yè)了,。
我國自1953年到1983年30年間,,出現(xiàn)了兩個生育高峰,這期間嬰兒出生率極高,,到2010年,,已經出現(xiàn)了一個數(shù)量巨大的年齡介入35--55歲之間的人群。而這個人群對儲蓄市場,,譬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房地產市場及原始性儲蓄市場,,都有著很旺盛的需求,,這種需求本身將會演變?yōu)閷е聝π钍袌鲎兓闹饕饔昧Α.斎藬?shù)最多的那代人覺得需要增加儲蓄時,,他們對儲蓄工具的競相需求,,自然會抬高他們所針對的儲蓄工具的價格,比如:股票,、房地產,、債券的價格。反之,,當這個人群覺得需要減少儲蓄時,,他們的賣出行為也將降低這些儲蓄工具的價格,這就是生命周期儲蓄模式概念中的長期資產價格與人口分布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原則,。
日本的例子證實了這點,。而您所指的那份“房地產崩盤時間表”,它回顧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產市場走勢,,發(fā)現(xiàn)與中國2005年-2008年房地產市場走勢頗為相似,,最后更預言中國房地產會在明年崩盤。但我預備說的是,,這份崩盤表實在不可要領,。原因是它忽略了生命周期儲蓄模型這個基本要素。
這是基于需求面而言的,,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有供給方面的因素——中國自然資源的特殊稟賦——我們有別于歐美,,在歐美是人少地多,,而我們中國卻恰好相反,是人多地少,。這也就制約了供給不可能無限擴大,。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我對未來儲蓄市場的變化特別是房地產市場所能夠作出的預見是:我不是一個有傳統(tǒng)智慧的人,,我不相信儲蓄工具有永恒的持續(xù)力。我更愿意相信,,基于社會公平訴求,,從現(xiàn)實政治需求出發(fā),儲蓄市場特別是房地產市場必有調整,。但特殊的人口分布及該人群在當前體制及社會改革(特別是城鎮(zhèn)化和戶籍制度的改革)的現(xiàn)實世界里,,該人群的整體需求將驅使他們作出賣出行為之前將長期資產價格抬高將成為不可逆的事實。再結合中國的國情及國民性,,我們可以預見的是房地產市場整體趨于螺旋式盤升的狀態(tài),。
當然政府也有足夠的能力將房價控制在不至于失控的范圍,這些能力包括正確的貨幣政策,,當然還包括政府的福利政策,,新加坡的組屋制度也在一定程度緩解了該國的社會矛盾和房價問題。當然政府也絕對有能力將這一切惡化,,譬如糟糕的貨幣政策,,弗里德曼氏說過一切通貨膨脹都是貨幣現(xiàn)象,譬如政府繼續(xù)延續(xù)當前的房地產政策,。
這里被大家所誤讀的一點是,,我并沒有說過中國就將面臨即期的日本式麻煩,誠如我在我這本書的序言里指出的“如果大家僅僅通過題目和書名,,就輕率的認定我在這本書里預備表達的是,,當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諸條件已經消失,中國經濟將陷入‘停滯膨脹’的深淵,,那么我可以說的是,,這種論調是大錯特錯了�,!�
如我在序言里指出的,,“但在這本書里我確乎想表達的是,當前中國經濟確實已經進入了一個轉折的關頭倒也是事實,�,!敝劣诩铀俪玫囊幻姘l(fā)展還是朝壞的方向發(fā)展,這一切取決于我們的是否采取了正確而有效的經濟和社會政策,,譬如社會收入更公平的分配,,譬如更為有效的貨幣政策,,譬如引進韓國的一戶一制度或新加坡的組屋制度等等。
問:近期“陰謀論”在媒體上很流行,,該觀點認為:日本的泡沫經濟的破滅是拜美國陰謀所賜,,而中國經濟也身處美國的陰謀算計當中,您如何看待此觀點,?
韓和元:《羅馬帝國興亡史》的作者愛德華.吉本,,在論及人們解釋羅馬帝國衰亡的諸多不同觀點時,曾慨嘆道:“我們對于人類事物的理解,,走極端易,,持中庸難。然而,,真理似乎總是蘊涵于中庸之道,。”
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過一句話“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币簿褪呛髞砬鸺獱柗磸鸵玫哪蔷湓挘簺]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事實上這已經內化成了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同樣作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美國人也秉承了這一極富功利主義色彩的外交原則。因此在國際社會中不存在“出賣”之說,!
關于這個問題我更愿意理解為,,這是國與國之間的一種類似于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里論及的性選擇式斗爭,這種選擇的形式并不是一國和外界自然條件進行的斗爭,,而是在同一物種間的競爭,,這種競爭的結果不是讓失敗的一方滅亡,而是讓失敗的一方離開這個競技的舞臺,,以期自己獨享更多的資源,,畢竟這個世界的資源始終是稀缺的。事實上這就是人性,,國也不例外,,因為國不過是數(shù)以億計個體人的集合而已。從利己這個命題出發(fā),,美國也好,、英國也好、日本也好,,甚而中國也好都是一樣的,。
也因此我一直不能夠接受陰謀論這一說法。所謂的陰謀論,,給人的感覺總有種,,某人是好人而對應的那人則是壞人的感覺,,一個很善良一個很邪惡,這是典型的亞理士多德式的思維邏輯,。這種邏輯只有上下,、黑白、對錯,、愛惡這樣的非此即彼,,這屬于典型的excluded
middle/false
dichotomy。都是基于生存,,對此我更能夠認同的是比較中性一點的博弈論,。
另外如胡適在五鬼鬧中華里說的,,我們總不能凡事都將過錯都推諉給人吧,,我們自己更應該從自己身體找一下原因。不能老是搞“客觀主義”,,也得搞下“主觀主義”的,。
問:您認為,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別是什么,,從擔憂中國經濟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現(xiàn)在已經具備哪些相似條件了?與當時日本經濟的不同之處又有哪些,?中國經濟應該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韓和元:日本泡沫經濟泡沫的直接促動因素在于1985年通過的廣場協(xié)議,也有人認為是日本采取的點剎式的貨幣政策的緣故,,而保羅.克魯格曼則認為這完全在于日本政府的麻木在于政府的不求進取,、得過且過。
但我認為這遠只是表象并未及實質,,事實上日本式泡沫的泡沫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它所推行的經濟發(fā)展模式,。這點吳敬璉吳老最近在接受有關媒體的采訪時這表達了跟我同類的觀點,那就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又叫做新重商主義政策,。在大量人口需要就業(yè)、資源沒有達到瓶頸,、環(huán)境也還可以維持這三個前提下,,出口導向政策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確是有利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經濟政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亦就日益突出,,譬如這些國家為了扶持出口行業(yè),促進本國就業(yè)和經濟增長,,將不得不繼續(xù)維持原來的以緊盯美元為表現(xiàn)形式的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同時這些國家為防止國際熱錢對本幣的攻擊,,而形成的主動積累外匯儲備。
而這種匯率政策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造成貨幣超發(fā),、流動性泛濫,、泡沫生成等。而泡沫這個東西是缺乏彈性的,,吹的越大破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然這種泡泡是可以被預見或采取某種措施緩和的,但卻無法抑制的,。廣場協(xié)議并非日本泡沫破滅的主要根源,,它只是加重了這種趨勢的惡化而已。不幸的是,,正如吳老所憂心的,,這也正是中國與日本之間最大的相似之處,雖然中日間確實存在林永青林總所提及的種種不同,,譬如:所處的時代,、國際環(huán)境和雙方的力量對比都具有某種非可比性。
問:您為此寫了《中國經濟會否重蹈日本覆轍,?》一書,,您提出這個命題,是為了警示世人還是為了給出結論,?如果已有結論,,請問是什么?
韓和元:我比較能夠接受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的一個論斷的,,那就是“人類無法獲得終極真理”,。正是基于此,我不得不很歉然的告訴記者您,,當然還有我們的讀者朋友,,我是無法為大家給定出一個所謂的結論的。我只是從我的認識和觀察的視角,,將我的看法擺將出來而已,。在這里我是很期待著從各種不同視角、不同經驗而得出不同觀點的人,,也能將他們的發(fā)對意見擺將出來的,。目的無他,如哈耶克說過的,,正是源自人們不同經驗的,、不同觀念之間的爭論和相互批評,被認為推動了對真理的發(fā)現(xiàn),,或者說,,至少達到了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最接近真理的程度,。
當然這一切正如卡爾·波普所堅持的,任何科學理論是無法得到verified,,必須被當做假說去接受falsification,,只要它未被證偽。那么就請實踐和時間來檢驗我的觀點吧,。
問:您說“縱然我們在戰(zhàn)術層面解決了匯率,、國民財富分配、社會公平諸問題,,我們還是難免墜入日本式的窠臼,。”為避免重走日本之路,,您認為除了戰(zhàn)術層面上的,,從戰(zhàn)略上,我們應該解決中國經濟的哪些問題,,怎樣解決,?
韓和元:確實如此,,譬如日本經濟的崩盤事實上是在完成了包括匯率,、國民財富分配、社會公平這些問題以后發(fā)生的,。當然并不是說匯率問題,、國民財富分配問題、社會公平問題不重要,,事實上這些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正是在1960年代通過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才解決了1950年代末期社會的動蕩和不安,也正是得益于這一政策,,才使得日本迅速崛起,。日本真正的問題在于它在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執(zhí)著和迷信,在于它本身的自滿傲慢的國家心理,,關于這個我們可以從以盛田昭夫和石原慎太郎這種政商搭檔的結構,,所合著的《“NO”と言える日本》一書看出端倪來。
也正是這種自滿和自大,,讓它們無暇去反思自己和檢視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趨勢,。當歐美的經濟個體正處于衰退的深淵里,日本人以為他們是站在岸上的人,。于是他們很愜意的站在岸上欣賞著歐美人在衰退中的掙扎,,他們認為這是件頂好玩的事情。但孰不知的是,,日本人認為歐美在做垂死掙扎的時候,,恰恰是歐美經濟個體自我涅磐自我重生的時候,。正如一般經濟學原理所能夠告訴我們的,通貨膨脹下的繁榮降低了滿足消費者要求的有效服務體系這種功效,,并扭曲了生產結構,,它不能再為消費者提供合理的服務。危機意味著通貨膨脹造成的扭曲瀕臨結束,。在衰退中,,這種調整包括清算導致浪費的投資,這種調整也讓經濟重新為消費者確立起了有效的服務體系,。從事后的角度來看,,衰退有時候真的不是什么壞事情,甚至可以說危機本身就是一個鍛造孫猴子本領的最好的煉丹爐,。
在匯率和出口導向方面,,日本這個鄰居的前車固然可以給予我們借鑒。畢竟“鄰居走錯了路,,難道我們還要跟著走,?”而在新經濟方面的教訓,日本的經驗同樣可以給予我們借鑒和參考,。
正如我們前面所論的,,日本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時的他們正沉湎于日本第一的歡慶中,。日本除了自大和自滿后,,還存在一宗罪,這就是對后發(fā)優(yōu)勢的迷信,。在當時,,事實上日本和歐美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至少美國沒有跑多遠,,而日本卻因為迷信后發(fā)優(yōu)勢,,最后卻不幸淪入為后發(fā)劣勢的窠臼中。雖然日本在應用技術上有很大的突破,,但在基礎學科上卻長期依附于歐美這也是事實,,這也就導致其經濟發(fā)展自主性以及技術創(chuàng)新勢頭的減弱,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依附性”國家這種情形一旦出現(xiàn),,那么,,就意味著本國本地區(qū)的發(fā)展?jié)摿Ρ幌劝l(fā)國家所限定,意味著本國本地區(qū)與先發(fā)國家之間的差距將無休止地保持下去,。
也正因此日本喪失了,,抓住第五次技術革命(在林永青林總的表述里是第四次技術革命)最核心的東西的機會,就是讓美國借以翻身的互聯(lián)網技術、芯片技術及軟件,。雖然日本在舊有的汽車,、家電等領域繼續(xù)連戰(zhàn)連捷,但正因為他們將這一繁榮周期中的終極武器給丟失了,,這也就最終毀掉了日本,。遙想1980年代后期,盡管當時日元升值100%以上,,但這個總人口數(shù)僅及美國三分之一的國家,,其GDP卻一度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70%。而今天呢,,日本的經濟規(guī)模卻只有美國的30%多,。相對實力的轉換,何等劇烈�,�,!
對于當前而言,就像上世紀80到90年代一樣,,發(fā)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在這方面事實上無論是中國、日本,、歐洲抑或美國,,事實上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如果我們不能夠克服日本式的自滿自大,、克服我們的后發(fā)依賴,,那么我們可能像日本一樣,也會喪失抓住這一次技術革命的機會,。對出口導向的執(zhí)著、對后發(fā)優(yōu)勢的迷信,、沉湎于所謂的“中國模式”的自大自滿中,,這是需要我們在戰(zhàn)略層面上予以解決的的。(文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