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政》
紀碩鳴周東華著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年1月
“中國模式”是近年來比較熱的詞,各種各樣的人都在說著“中國模式”,。普通人大多只有模糊的感受,,卻說不清“中國模式”的究竟。其實,,很多國內外學者在這個話題面前,,處境與普通大眾也差不多。最近一本新書《中國新政》也涉及到了這個問題,,因此抽空讀了一遍,,感覺作者在這個問題上還是不清晰。 《中國新政》把中國的現代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這種分期很常見,,幾乎是研究中國必然的一種劃分,不同只在于,,對于這個階段如何評價,。有一些人把這個階段說得一無是處,以凸顯后來改革開放的唯一正確性,。但此書的作者并沒有如此簡單化,,而是肯定了這一時期的成績和貢獻。作者以“革命黨”用革命模式來管理中國這樣的說法,,解釋了那個時代的特征,。當然,與“革命黨”相對的是“執(zhí)政黨”由此也引入文革結束后的第二個階段,。然而“革命黨”與“執(zhí)政黨”的劃分并不完全合理,,其調和左右的意圖并不能真正抓住中國問題的本質,對于“中國模式”的探討幫助不大,。 人們常常把新中國的六十年分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作者與這一常見方式的不同在于,,他對“后三十年”又有更為細化的劃分。作者把改革開放到2003年視為中國現代化的第二個階段,,認為這是一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階段,。作者把2003年以后至今,稱為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書名所顯示的“中國新政”階段,。從領導人的交接班上看,這一階段實際上就是胡溫階段,。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試圖從第三階段的“中國新政”中探討和總結“中國模式”的核心價值。但我認為,,作者的探討還是有較大的局限性,。 探討“中國模式”實際上涉及到一個思想和理論資源問題�,!爸袊J健钡乃枷肜碚撡Y源顯然不來自西方,,因為現成的西方理論難以解釋“中國模式”,或者說現有的西方理論,,大多數都與“中國模式”不相吻合,。那么“中國模式”的思想理論資源是從中國的現實完全新長出來的嗎?有一部分也許是,,但不能全部囊括,。例如作者提到的“三個代表、和諧社會,、科學發(fā)展觀”,,事實上并不是全新的系統理論,,依然可以找到各自的思想和理論源頭。 作者認為,,經歷了第二階段的高速發(fā)展,,進入第三階段,中國面臨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因為,,第二階段積累了很多社會問題,例如,,所謂“新三座大山”即住房,、看病、教育,。然而,,作者在這個問題上,與一般的流行觀點并無多大差別,。流行觀點認為,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的區(qū)間的時候,,是社會矛盾集中突發(fā)的階段,,每一個現代化國家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我之所以不認可這種觀點,,一是,,按照這種觀點,現在的社會問題就是陣痛的代價,,只有進一步提高GDP才能解決,,這是唯經濟論,容易把社會引入誤區(qū),。第二,,這種觀點以所謂共性代替?zhèn)性,實際上,,對現在的人是不公平的,,為什么現在的人就必須經歷陣痛,為后面的人付出巨大的代價,?更嚴重的是,,現在的人付出了代價,后代就一定能收獲幸福嗎,?本質上,,這種觀點還是“歷史進步論”。第三,,這種觀點某種程度上也是為當代種種不合理現象的辯護,,例如“資本原罪,、貪腐”等等,它似乎在說,,在1000美元——3000美元這個區(qū)間,,這些問題都是必然的,都是必須忍受的,,都是將來能變好的,。 作者接受了這樣的流行觀點,對于探討“中國新政”或“中國模式”并沒有帶來多少新意,。因為,,按照作者闡述“中國模式”的未來,依然是以西方社會為目標,,所謂“中國新政,、中國模式”不過是速度快一點,手段與人不同而已,。但我認為“中國模式”的未來目標不改變,,還是以別人為榜樣,手段的不同,,并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不管是作者所說的“新三座大山”還是資本原罪、貪腐,、貪官外逃,、環(huán)境危機等等,還將長期性地繼續(xù)出現,。 總體上說《中國新政》一書的核心思想,,還是在用西方的思想源來解釋中國。雖然作者也顯示出對中國社會的關注和悲憫,,但是,,我認為,作者的探討還是比較膚淺,,沒有抓住中國社會問題的關鍵,,也就沒能在“中國模式”的探討上有真正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