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上海銀行間同業(yè)拆放利率(Shibor)短期利率大幅飆升,,市場資金全線告急,;一面是央行明確表態(tài)要求商業(yè)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改變流動性永遠寬松的預期,。一場圍繞“影子銀行”治理的大博弈正在展開,。 過去20多天,以Shibor為代表的銀行間市場短期利率飆升至接近歷史高點,,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各期限利率大幅攀升,。6月20日,受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政策退出消息刺激,,Shibor罕見“爆表”,,隔夜Shibor飆升578.40個基點至13.4440%的歷史新高,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達到史無前例的30%,,1天期國債逆回購最大年化利率達50%,。受此影響,貨幣市場資金價格大幅上升,,金融機構普遍感到“錢荒”,,市場深陷流動性危機,似乎一時間中國的明斯基時刻已到來(明斯基時刻表明市場繁榮與衰退之間的轉折點),。 為何一向被稱為“貨幣堰塞湖”的中國會出現(xiàn)短期流動性危機,?恐怕這背后絕不僅僅是流動性本身的問題,而是與“影子銀行”治理密切相關,。2012年以來,,包括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計劃,、委托貸款等影子銀行和表外融資泛濫,2013年一季度表外融資增加2.02萬億元,,同比多1.33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guī)模的32.8%。由于“影子銀行”杠桿化程度提高,鏈條復雜,,不透明,,已經觸及到金融安全底線。 當前,,“影子銀行”已成為短期融資市場特別是同業(yè)拆借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銀行間抵押回購市場在各類金融機構中間開展,通過信托計劃,、理財產品等擴張信貸,。數據顯示,2012年銀行間質押式回購成交136.62萬億元,,規(guī)模急劇膨脹,。 與此同時,在投資擴張的推動下,,對資金有饑渴癥的地方政府也通過表外貸款,、銀行間債務融資等形式與其對接,大量資金流向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貸款,,導致負債過高,、表外資產過度。與“影子銀行”相關的表外融資增長迅猛,,在社會融資中的地位僅次于銀行貸款,。 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最大的失衡就是“金融繁榮”與“實體惡化”,,大量資金體外循環(huán),,尤其是“影子銀行”導致“金融空轉”,地方政府舉債拆東墻補西墻,,通過低息短貸買高收益產品博取金融套利溢價,,出口企業(yè)也通過貿易虛增進行人民幣套利�,?梢哉f,,金融機構和商業(yè)銀行在資本套利過程中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可見,,此輪利率風暴正是央行“主動出擊”,。特別是在美聯(lián)儲貨幣政策調整引發(fā)全球資本流向逆轉,中國外匯占款急劇減少的背景下,,央行流動性調控維系“緊平衡”狀態(tài),,試圖通過融資成本上升使銀行被迫削減信貸擴張規(guī)模并更加謹慎地管理流動性,達到倒逼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的目的,。 降杠桿是大勢所趨,,但必須指出的是,,央行在倒逼金融機構“去杠桿化”風暴過程中,必須防范短期融資市場資金凍結對實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持續(xù)對市場流動性保持高壓狀態(tài),,不僅導致銀行間短期利率飆升,也間接導致實體部門貸款利率大幅飆高,,這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二次沖擊,。特別是,一旦金融機構因流動性不足引發(fā)擠兌,,將導致資金鏈斷裂,,全面引發(fā)流動性風險與違約風險,這將觸及到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金融危機的底線,。 因此,,央行難以獨自擔當“去杠桿化”重任,對待“影子銀行”治理要從源頭入手,,更多地把不透明的“影子銀行”轉化為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和商業(yè)票據市場,。此外,降低地方政府高杠桿擴張和融資沖動,,改變大量資金體外循環(huán),,真正把金融活水引入到實體經濟,才是治本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