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集團旗下公司去年底在上海產權交易所掛牌1元叫賣房產公司股權至今,,遲遲無人購買。為此,,昨日(6月28日),,中石化不得不二次掛牌轉讓。
對于央企退出房地產業(yè)進展緩慢的情況,國資委有關人士表示,,“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二次掛牌叫賣房產公司股權
去年底,中石化集團擬轉讓河南華誠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華誠),,該公司的控股股東為浙江新錢塘發(fā)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37.415%。而中石化集團旗下中國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為第二大股東,,持有25.17%股權,,該股權轉讓底價僅為人民幣1元,但受讓方需一次性支付轉讓的債權1.6億元,。
對于中石化二次掛牌轉讓河南華誠股權,,上海產權交易所該項目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交易所按規(guī)定二次掛牌,,掛牌價格1.45億元,,較上一次的1.6億元下浮了10%。
數據顯示,,2010年度,,河南華誠資產總計4.3億元,負債超過7.4億元,,實現營業(yè)收入1.3億元,,虧損達到3947.7萬元。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房地產經營,、銷售裝飾材料,、金屬材料等。
去年上半年,,中石化還曾以1元掛牌價,,轉讓旗下珠海市華瑞物業(yè)建設有限公司50%股權及1460萬元債權。
央企退出房地產尚無期限
去年3月18日,,針對備受關注的央企拿地問題,,國資委首次表態(tài),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yè)的央企在完成自有土地開發(fā)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產業(yè)務,,并要求這78家央企在15個工作日內制訂有序退出的方案,。
今年年初,國資委稱,,去年已經有14家主業(yè)非房地產業(yè)務央企退出市場,,今年預計還有20家企業(yè)會退出,整頓行動基本結束,。國資委規(guī)劃局長王曉齊2月曾透露,,央企“退地”基本整頓結束,。但是仍有約70家央企旗下超過200家地產公司尚未退出。
不過,,截至目前,,國資委一直沒有提到央企退出房地產最后的期限和時間表。
“我們不方便說這個問題,,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國資委負責此業(yè)務的一位官員表示,。
日前,,國資委通知要求央企積極參與保障性住房開發(fā)建設。對此業(yè)界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央企有可能借保障房之名不退出房地產業(yè)務,,甚至可能導致央企在樓市重新布局。
退出涉及多方利益
據了解,,央企房地產業(yè)務轉讓有三種形式:通過內部協議轉讓,,由央企自行處置;央企之間進行股權調整,,但需要國資委批準,;進入產權交易市場,公開掛牌出售,。
去年底,,78家央企雖已上交退出方案,但多數央企的退出方式是完成在建項目后不再參建新項目,,而并非股權轉讓,。
北京、上海等地產權交易所掛牌記錄顯示,,一年多來,,只有為數并不多的央企通過產權交易中心轉讓它們所持有的房地產公司股權。
這些央企包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核工業(yè)集團的北京新潤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中石化集團、中國輕工集團,、招商局集團,、哈電集團、中石油集團,、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等,,共掛牌轉讓了旗下約20~30家地產子公司的股權。
業(yè)內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人士分析,,這些待轉讓的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個別項目資不抵債,在建工程的轉讓方式,、資產評估價值的界定及股權轉讓價格過高等成為阻礙轉讓的多重因素,,也是造成央企退出房地產業(yè)務進程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此,,國家發(fā)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稱,,央企退出房地產涉及多方面的利益,比如一些央企從事房地產也是考慮到解決央企職工住房的問題,,所以比較復雜和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