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經濟數據是讓人“有喜有憂”,。
喜的是一季度GDP增9.7%,,2011年經濟增長開局良好,。照此速度,,國務院為今年經濟增長設定的8%的目標值,,只會超過完成。憂的是3月CPI同比增5.383%,創(chuàng)近32個月新高。這說明一個時期以來困擾中國經濟的通脹之“疾”仍然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目前的通脹形勢依然嚴峻。因為當前流動性仍然過剩,。各種增加農產品供給的利好政策短期內難以見到明顯成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走高,輸入性通脹對CPI的影響加大,。據統計,,全球油價、糧價,、資源價格的上升,,對中國消費物價的影響預計在30%到40%之間。因此,,未來CPI值會繼續(xù)在高位徘徊,,CPI見頂,,或物價“拐點”的出現很可能比預計的時間要長久,。
從目前的情況看,物價調控政策仍然還未見到明顯的成效,,但宏觀政策還應當繼續(xù)執(zhí)行,,而不可放松。在當前的通脹形勢下,,未來“抗通脹”要立足于兩點考慮:
一是全面“抗通脹”,,這即是說要動用各種更多的政策工具,傳統的如利率,、存款準備金率還要繼續(xù)酌情使用,,以抑制市場需求和回收流動性,根據人行提供的資料,,近10年來,,與新增人民幣貸款相比,社會融資規(guī)模與GDP,、CPI的關系更緊密,,相關性顯著優(yōu)于新增人民幣貸款。因此,,在融資結構逐步多元化的背景下,,未來應當進一步拓寬貨幣政策的關注面和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另外,行政性手段也可以考慮介入,。實際上,,有公開消息稱,國家發(fā)改委近期已經約見了方便面企業(yè),、百貨企業(yè),、啤酒巨頭以及約請了17家行業(yè)協會負責人。最近食用油企業(yè)也稱,,按要求暫緩提價,。此舉標志著政府再次啟動價格臨時干預措施。當然,,在采用行政手段時,,需要對其副作用及未來的退出做出足夠的評估。
二是持久“抗通脹”,,這即是說對通脹形勢有足夠的估計,,不要指望政策的執(zhí)行會“立竿見影”。因為考察當前的物價形勢,,無論是從需求還是供給方面看,、從國內還是國際方面看,繼續(xù)推高物價的力量依然強勁,,引起通脹的各種因素短期內難得到有效消除,,或緩解。所以,,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有人士稱為“其艱辛程度恐怕不亞于八年抗戰(zhàn)”。雖然聽上去可能有些夸張,,但卻也道出了當前通脹問題的嚴重性,。 (本欄目稿件只反映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