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陸地面積僅1100平方公里,,而700多萬人口又集中分布在香港島,、九龍以及新界的部分地區(qū)。在這個人口密集的彈丸之地,,能做到城市交通高效、便捷,、舒適,,特區(qū)政府的部分資深專家表示,主要是依靠科學規(guī)范的體系設計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一切設計為了方便乘客
港鐵換乘站的設計,,貫穿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金鐘等換乘站換車只需在同一月臺進行,。乘客從一邊下車,,步行幾十米在對面即可轉乘另一條線路的列車,。由于港鐵市區(qū)路段的列車班次密集,同一月臺換乘時間比較短,。
“設計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方便乘客,。所以我們做規(guī)劃時在換乘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睋愀坭F路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楊思偉介紹“港鐵網絡有13個換乘站,,其中9個可以實現同月臺換乘,換乘時間大概只需15秒鐘,,人員運轉速度快,,交通系統(tǒng)才稱得上高效。如果不是同月臺換乘,,乘客需要上下樓梯或走通道,,那樣一次換乘就需要兩三分鐘�,!�
為了實現同月臺換乘,,港鐵付出了較高成本。以荔景站為例,,港鐵重新鋪設了部分相關路段路軌,,并修建多層車站,利用兩個樓層月臺實現同月臺換乘,。楊思偉說,,雖然代價大一些,但能讓乘客方便迅捷地抵達目的地,,而不必滯留在途中,,這樣有助于減少交通擁堵。從長遠看是節(jié)約了大量隱性成本,。此外,,香港地鐵站的通道和出口如八爪章魚般四通八達,站名,、路名,、建筑名標志清晰明確,最大限度地加快了人流疏散,。
為實現人車分流,,香港還在繁華地帶修建了很多過街天橋,不少天橋裝有電梯和雨棚,,商業(yè)區(qū)也提至第二層,。這樣做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路面的紅綠燈數量,保證行車速度,,減少擁堵,,也讓行人更加安全,。在路面交通上,香港通過多匝道的設計避免隧道口,、路口和立交橋出口形成瓶頸,,造成堵塞。此外,,主要的碼頭,、地鐵站都和巴士站毗鄰,便于人員和車輛在立體交通網絡中有序,、通暢,、快速地流動。
細化紅綠燈設置
紅綠燈的設置也體現了香港交通設計以人為本,、追求便利的理念,。在繁忙的路口,紅綠燈的分工盡可能細化,,即使不太寬的馬路也盡可能分段控制,,一條道路上相反方向的人流和車流也盡量用兩組或多組燈分段控制。
以九龍柯士甸道和漆咸道南的十字路口為例,,其中一條道路上的橫過馬路用4組紅綠燈分段控制,,任何一個沒有機動車通行的分段都可以過人。整個十字路口共有10組控制人流的紅綠燈,,另有2個根據路面情況提醒行人和車輛通行的分段,。
特區(qū)政府運輸署高級工程師陳國基說,細化紅綠燈設置各司其職,,不但保證了行人安全,,而且縮短了行人和車輛的等候時間,提高了交通效率,。目前,,香港正在推廣使用區(qū)域道路安全系統(tǒng),配合廣泛分布于各路段的閉路電視攝像頭,,根據車流和人流狀況,,實時遠程控制紅綠燈的等待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