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6月16日,,救援人員在日本宮城縣栗原市栗駒地區(qū)一個溫泉旅館清理廢墟,搜索生還者,。新華社記者
任正來攝 6月14日上午,,日本東北地區(qū)的巖手縣又發(fā)生里氏7.2級的強烈地震。目前已造成9人死亡,,200余人受傷,,還有十余人下落不明,。 在日本,大地震以后,,傷亡人數(shù)通常比較小,。二戰(zhàn)以后,除1995年阪神大地震(死亡6434人)外,,絕大多數(shù)時候死亡數(shù)字都控制在3位數(shù)以內,,很多時候甚至就沒有死者,只有傷者,。這應該歸功于日本成功的地震減災對策,,其包括強制性的建筑物抗震標準、民眾的防震知識教育,、適時開展地震模擬實地演習等等,。 現(xiàn)在地震學界對于地震的長期預報相對較有把握,即“在未來某時間段內某地區(qū)可能會發(fā)生某級的地震”,。日本政府以這種長期預報的結果為依據,,制定強制性的建筑物抗震標準,如某地區(qū)被認為在未來30年內會發(fā)生7級地震的話,,該地區(qū)的建筑物就全得按這個抗震標準建造,。 這一點在所有的減災措施中最為關鍵。因為地震災害學上有這樣一句話: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有統(tǒng)計表明,地震中的死亡有95%以上是由于建筑物坍塌造成,。 不過,地震的威力極其巨大,,建筑物的抗震性再好,,碰到了地裂縫、地陷,、地震波疊加等情況,,也是不能幸免的。所以,,除了建抗震性好的房子以外,,還要加強對民眾的防震知識教育。日本的這種教育真正做到了從娃娃抓起,,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要進行這類訓練,。一般的日本人都具有這些知識:家里常備一瓶水、一點食品,,放在容易取到的位置,;地震來了不坐電梯;樓層太高的話,就不跑樓梯,,而是躲進廁所這種結構較小的房間…… 另外,,還要適時地開展地震模擬實地演習,這類似于軍事演習,,主要是在演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整個社會在地震到來時的行動、救災效率,。實踐已經表明,,在地震真正發(fā)生時,這種模擬演習起到了很好作用,。 同時,,提升地震預測、預警的準確性,,也是防震減災的重點,。日本這次強震中新使用的一套預警速報系統(tǒng),及時預報了地震的發(fā)生,。它利用地震中P波與S波傳播的速度不同(P波速度大約7公里/每秒,,S波則大約4公里/每秒。而S波造成的破壞卻遠大于P波),,搶出幾秒的時間來預警,。不要小看了這幾秒,它可以讓高速火車提早減速,,電梯及早停下等等,。 由于地震學界如今普遍認為,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地震尚是不可準確預報的,。所以兩害相較取其輕,西方發(fā)達國家應對地震時,,都執(zhí)行與日本類似的政策,,以減災措施為重點,而不寄希望于飄渺的準確預報,。從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來看,準確預報還是一件碰運氣的事,,是不可期的,。而我國的國力現(xiàn)在應該講是已有了極大的提高,改變我們應對地震的主導思想,,已經有了物質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