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在民間大學排行榜江河日下之際,首份官方大學排行榜最近出爐,。教育部下屬的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近日發(fā)布《中國高等學�,?冃гu價報告》,,報告涉及72所部屬高校,并列出一份績效得分排行榜,。這個榜單顯示,,在我國69所重點大學中,有近半數高校過去3年“投入多,,產出少”,,僅有29所高校呈現出“產出大于投入”的較高效益。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在解釋這份榜單時稱,,“目前的評價與排行大都是依據高校既有存量進行的絕對評價……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它不關注高校發(fā)展的條件和發(fā)展效益。高�,?冃гu價則是依據產出與投入之比對高校進行的相對評價,。”從中可見,,此榜單是為了彌補以前“絕對評價”的缺陷,,注重評價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以促進高校重視效益,,感覺上是比過去的評價進步了一些,。但是,再繼續(xù)看這份榜單所選擇的指標,,卻發(fā)現,,過去絕對評價的缺陷依舊存在,而且,,如果這份榜單成為考核高校的一種依據,,則會產生更大的缺陷,。 不妨來看其選擇的產出指標,總計16項:當量在校生數,、當量學歷在校留學生數,、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數、國內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數,、國外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數,、國際學術會議提交論文數、出版專著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特別獎數,、國家三大科技獎一等獎數、國家三大科技獎二等獎數,、省部級科學研究與發(fā)展成果獎數,、國家級項目驗收數、鑒定成果數,、發(fā)明專利授權數,、技術轉讓與當年實際收入金額、專利出售與當年實際收入金額,。 上述指標,,就是一所大學應該擁有的產出嗎?或者換句話說,,在上述指標中表現優(yōu)秀的學校,,就是產出高嗎?這些指標是過去絕對評價排行榜所經常選擇的,,而選擇這樣的指標,,一直飽受質疑,依照這樣的指標,,概括而言,,評價一所大學,最核心的要件,,就是學生規(guī)模數,、論文規(guī)模數、成果規(guī)模數和專利規(guī)模數,。這種評價,,沒有起到提升大學辦學質量的作用,反而已經催生了大學的論文情結,、成果情結,、專利情結,諸如碩士、博士必須在校期間發(fā)表論文,,以論文,、成果、專利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基本要求等,。大學的教育與學術研究,,由此陷入重科研輕教學,以及指標學術,、功利學術和泡沫學術之中,,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量多質低的情況十分嚴重。 與過去的絕對評價相比,,這份新的績效排行榜,,或許更注重投入產出效益,以期高校把有限的辦學資源用在能產出成果的地方,。但以教育的視角看,,則會在促進高校注重產出數量的同時,督促高�,!翱斐龀晒�,、“早出成果”,以及在一些無法產出上述指標業(yè)績的地方和人事上,,不舍得花錢。 人們經常談到的學校要有“大氣”與“大愛”,,給教授們寬容的治學空間,;大學教育要以“百年樹人”的情懷,重視本科教育,;學者要板凳甘坐10年冷,,不要急功近利追求出短期成果,都一一被這樣的績效排行徹底否定了——對于三年來出不了成果的教授,,學校還會有好臉色嗎,?對于不在評估產出之列的教育質量,學校怎么可能重視投入,?對于學術研究,,必然是給你一筆課題資金,你必須在三年內產出成果,,否則就是零產出,;對于教學,學生不過就是人頭,,最多也不過是幫助導師產出論文和成果的工具,。 另外,這份具有官方色彩的績效排行榜,所能派什么用場,,目前還難知道,,可是,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將其作為對一所學校領導的考核依據,,則可能加重大學的政績辦學,、數量考核傾向。目前大學校長的任期,,一般為四年,,這份績效排行榜,以三年為期評價績效成果,,正可以考核校長上任熟悉校園開展工作之后的三年政績,,如此一來,校長們必然以上述指標作為辦學追求,,同時把資源與指標聯(lián)系起來,。大學在這樣的管理下,不是提高教育質量和學術質量,,而將越來越遠離真正的教育與學術,。 筆者以為,這一排行榜的制作者需要對自身的投入產出做出評價,,是產出對教育發(fā)展有積極的成果,,還是適得其反。
(作者系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