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10日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國家投入1600多億元用于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政策。這樣一來,,義務教育階段的收費的項目很少,,而且必須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教育“亂收費”現象已經得到解決(《人民日報》11月11日),。
教育“亂收費”現象真的解決了嗎,?就在前幾日,國家統(tǒng)計局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高昂的教育費用已成為有適齡子女居民家庭中一項沉重的負擔,有七成的家長覺得難以承受,。而在稍早時間,,網友們對新任教育部長表示“五大期盼”,其中之一就是“整治教育亂收費”,。面對整治教育“亂收費”的強大社會呼聲,,不知道何以能得出“亂收費已解決”的結論。 如果能想到,,有的地方政府并沒有履行教育投入的責任,,切實保障義務教育經費,,而且挪用、擠占中央與省級財政的轉移支付資金,;如果能想到,,有的地方存在嚴重的義務教育不均衡問題,導致?lián)裥岣邿煌�,,擇校費,、借讀費難以禁止,并以變相的捐贈,、贊助名目出現,;如果能想到,在實行義務教育全免學雜費之前,,我國義務教育曾實施“一費制”,,其他收費項目也被禁止,可為何不少地方仍嚴重存在各種巧立名目的收費,;如果能想到,,在國家有關部門嚴查亂收費的背景下,為何多年來教育亂收費列行業(yè)不正之風的榜首,,那些亂收費地區(qū),、學校的責任人,并沒有真的被嚴肅問責——作為教育官員,,還會有這樣的結論嗎,? 最近,教育部前新聞發(fā)言人王旭明針對北京大學日前公布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撰文說:“由這件事反觀我們的不少決策,,小到一所學校一個單位,大到一個部門一個系統(tǒng),,許多決策的始作俑者可謂動機高尚,,目標偉大,心地也很善良,,遺憾的是缺少對中國國情的把脈,,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也缺少細化,同時,,糾錯機制也不完善,,從這一點說,我們期待更加科學有效制度化層面的東西,,期待多一些美妙而好念的經”。 他的觀點,,用到這里,,也十分合適——決策者們只考慮自己推出的政策有多好,、并想象著其得到“完美”的實施之后有多好,卻不考慮這樣的政策得到了怎樣的執(zhí)行,,在執(zhí)行過程中會遭遇哪些問題,。其實,即使出現問題,,也視這些問題而不見:去年,,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54個縣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審計調查情況,發(fā)現部分地區(qū)存在一邊免費,、一邊亂收費等四大問題,。而就在上個月,國家發(fā)改委等七部委還發(fā)出一個有關治理教育亂收費的通知,,稱教育亂收費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治理成果還不鞏固,反彈壓力不容忽視,。 如果不深入調查,、不聽民眾的意見,做“閉門決策”,、“閉門暢想”,,決策也就成了“閉循環(huán)”,難以對現狀發(fā)生作用,。這就是過去很長時間中,,有些政策一出臺就受到質疑,政策沒有得到執(zhí)行,、卻被認為成果顯著的重要原因,。媒體前不久所報道的教育八大潛規(guī)則的形成,也得益于這樣的治標不治本,、以及虛夸治理效果的管理思維,。因此,如果要想“解決”教育亂收費,,那必須先從“解決”這樣的思維做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