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與“氣荒”一直是中國經(jīng)濟運行中的兩大頑癥,且?guī)缀跄昴甓紩磿r“報到”,。每當“兩荒”來襲之際,,車輛停駛、工廠停產(chǎn),、交通停運,,社會方方面面都受到不小的沖擊。 但去年,,局面發(fā)生微妙的改觀:整整一年中,,國內(nèi)沒有發(fā)生一次“油荒”,這在2003年以來實屬僅見,;但“氣荒”卻仍舊在去年年底如期而至,,且今年初又兩度來襲,而破壞力更猛于往昔。 不少人將“氣荒”遷罪于異常寒冷之天氣與數(shù)年未遇之雪災,,亦有人將此歸咎于川氣東送未貫通或中亞天然氣未入境,。但一大悖論是,往年也屢屢為天氣所掣肘的石油供應在去年如此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下卻始終如常,。此外,,更為奇怪的則是:相比國內(nèi)天然氣的緊缺,國際天然氣市場卻已然過剩,。 國際能源署在去年11月的一期《世界能源展望》中稱:“全球天然氣市場已從賣方市場演變?yōu)橘I方市場,,因為需求走弱但供給提高,供應將出現(xiàn)大量過剩,�,!� 顯而易見,國內(nèi)“氣荒”之肇因恐怕絕非“天氣惡劣”,。追根溯源,,仍是機制流弊所致。 從經(jīng)濟學角度看,,資源總是稀缺的,,油氣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更是如此。通常情況下,,一種資源越稀缺,,就越要研究配置方式,提高配置效率,。而市場的作用就在于優(yōu)化資源配置,,在供給和需求之間形成良性對接。至于價格則是供求關(guān)系的風向標,,從中可窺見資源的稀缺程度,。 問題就在于,中國天然氣行業(yè)既未形成一個要素完全的市場,,也缺少一個對市場反應迅速的價格。一方面,,產(chǎn)業(yè)鏈上下游的高度壟斷使得氣源被兩大集團牢牢把控,,只能在封閉的體制內(nèi)“缺氧”循環(huán)——失去充分的流動,也就失去了有效配置的可能,;另一方面,,定價機制的遲鈍又使得市場傳導出來的價格信號被嚴重扭曲——無法為經(jīng)營者提供足夠的激勵來滿足市場供應。 事實上,,海外氣源遲遲進不來與國內(nèi)天然氣市場拓展緩慢都可從缺乏足夠激勵這一點中覓到因果,。 相比之下,“油荒”之所以遠離,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去年中國推行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正向激勵,。 從根本上來說,,無論“油荒”還是“氣荒”,都是機制改革相對滯后,、市場化程度相對偏低的顯性后果,。一個例證就是當初糧改之前,國內(nèi)糧食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每個人只能定量購糧,;而糧改之后,糧食供應極大充裕,,國家傷腦筋的反而是糧食太多谷賤傷農(nóng)的問題,。 至此,解決“氣荒”問題的答案已顯而易見:不妨就用治“油荒”的辦法來一次依葫蘆畫瓢治理“氣荒”,,或許效果會立竿見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