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公國家信用評級方法與國際主要同類評級方法的比較
目前世界上從事國家信用評級的機構主要有三家,分別是: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標準普爾金融服務公司和惠譽評級公司,。三家信用評級機構的方法中均十分重視宏觀經濟對主權償債能力的意義。穆迪三步分析法的第一步就是判斷國家的經濟彈性,,由兩個要素構成:經濟實力和制度實力,,其中,經濟實力是集中評估宏觀經濟的角度,。標普對宏觀經濟的分析主要位于其九個評級要素的第二和第三個,,分別是收入和經濟結構,、經濟增長前景�,;葑u的相關內容主要在宏觀經濟政策和表現(xiàn),、結構特征兩個一級要素中考察。 三家評級機構對經濟實力的分析雖然側重點和分析結構有所差異,,但它們的分析思路高度一致,,突出的表現(xiàn)有兩點:一是它們都格外重視人均GDP指標在判斷經濟實力中的作用;二是它們都強調經濟的市場化和自由化程度對經濟效率的決定作用,。大公國家信用評級對經濟實力的考察與它們的主要觀點不同,,茲分述如下: 第一,在對人均GDP的分析上,,大公認為該指標不僅與政府償債能力之間沒有直接聯(lián)系,,而且在判斷經濟實力時也必須與其它指標相結合。三家評級機構認為人均GDP或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是判斷一國經濟實力的最好指標,,并且該指標與主權信用級別正相關,,即在各個不同級別的國家群中,人均GDP的中值隨著級別的下降呈依次遞減之勢,。穆迪還明確指出,,人均GDP水平在3萬美元以上在目前看來是進入AAA級的合適門檻。鑒于國家信用評級的評價對象是由中央政府的支付能力所體現(xiàn)出的信用水平,,美國評級機構卻主要依據人均GDP水平對此做出判斷,,其思路過分簡單,聯(lián)系十分牽強,。 人均GDP反映了一國經濟的相對規(guī)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該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但不等于一國的經濟實力,。對于經濟實力的分析必須結合經濟絕對規(guī)模,、經濟穩(wěn)定性和經濟增長潛力等各方面的情況綜合判斷。首先,,人均GDP雖然通�,?梢钥坍嬕粐慕洕l(fā)展水平,但是對于資源型國家,,這個指標并不恰當,;其次,它無法反映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和經濟活力,,人均GDP高的國家不一定有多元化的產業(yè)結構,,特別是一些富裕的小國,產業(yè)結構單一使它們難以抵御強烈的外部沖擊。冰島人均GDP雖然在5萬美元以上,,卻由于過度依賴短期外債支撐下的金融業(yè)使本國經濟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chuàng),,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再者,,它無法反映收入分配狀況,。人均GDP并不反映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如果收入過度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將產生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影響經濟和社會安全,不利于經濟發(fā)展,,這在拉美國家表現(xiàn)突出,。 人均GDP既不能單獨反映經濟實力,,與政府償債能力之間也非正相關的關系,。首先,,人均GDP水平高并不一定意味著債務負擔輕,。發(fā)達國家普遍消費水平高,儲蓄率低,,經濟呈現(xiàn)負債型的發(fā)展模式,,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外債集中在人均GDP高的發(fā)達國家,這容易在經濟下行時造成大面積的債務違約,,影響經濟穩(wěn)定,,增加政府的或有債務,,也限制了政府的國內融資來源,降低政府的償債能力,。其次,,體制因素的限制使個人收入不一定能順利地轉化成政府的稅收來源從而為不斷擴張的債務融資。由于受到法律制度,、國內各種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限制,,提高稅收可能會受到強大的阻力,,例如美國的人均GDP水平雖然很高,并且它的財政收入/GDP規(guī)模保持在40%上下,,在發(fā)達國家中并不高,但是受到國內選舉政治和經濟下行的阻撓,,政府不但不能增稅,,反而要為低收入群體減稅,,償付能力不升反降。 第二,,在經濟市場化和自由化問題上,,大公認為應當將市場對效率的促進作用與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結合考慮,二者不可偏廢,。三家評級機構格外重視自由市場的作用,,特別是面向全球的市場開放。標普為此使用了四個指標來衡量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經濟的市場導向程度,、貿易開放度,、保護主義和其它非市場因素以及公共部門的效率�,;葑u明確指出國有化程度,包括銀行系統(tǒng)的國有化程度是負向指標,。三家評級機構認為只有自由競爭的市場才是沒有扭曲的,、最有效率的市場,因此不加區(qū)別地主張產權私有化,、經濟的自由化,、資本帳戶開放和匯率浮動。 三家評級機構的上述主張實際上是秉承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觀,。這種經濟理念更多的有利于處于經濟和金融強勢地位的國家,,對于世界上絕對多數(shù)處于發(fā)展弱勢的國家則不一定完全恰當。很多發(fā)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低,,產業(yè)不成熟,,盲目的、不加選擇的市場化和經濟開放后,,容易受到他國廉價產品的沖擊,,本國重點產業(yè)和寶貴資源被掌握國際硬通貨的壟斷資本大量收購,使國家喪失經濟自主權,,威脅經濟安全和經濟發(fā)展的長期潛力,,只能在國際分工中淪為原材料的供應地或隱形的經濟殖民地。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土地的盲目私有化造成了原屬農民的土地被國外金融和產業(yè)資本大量廉價收購,無地農民加速向城市遷移而城市的就業(yè)吸納能力有限,,導致社會分化加劇并威脅糧食安全,,經濟穩(wěn)定尚無法保障,增長就更無從談起,。因此,,這些國家過早并且未經準備的經濟自由化和開放市場可能導致了其在世界經濟中的不平等地位永久化。 大公認真總結了發(fā)展中國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進行市場化改革和經濟開放的經驗教訓,,認為經濟的市場化和自由化改革必須在政府的主導下有秩序地進行,,驟然的、大規(guī)模的市場化和自由化會破壞國家的經濟安全,、損害經濟自主發(fā)展的能力,,最終可能長期削弱國家的經濟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