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元月15號,,在電視上看到一則令我驚訝又感動的新聞,。
日本神戶,,經(jīng)歷空前大地震的廢墟上,,聚集著一群人,,他們不是去憑吊死去的親人,,而是看著自己的愛子,、愛女,,穿著傳統(tǒng)的日本服裝,,走上一個高高的臺子,。
每個孩子大約都只有十五六歲,很恭敬地步上臺階,,向中間的一位老者和四周的觀眾行禮,,然后拿起弓箭瞄準,射向遠處的標靶,,再鞠九十度的躬,,敬謹?shù)赝讼隆?BR>
原來那是日本傳統(tǒng)的“成年禮”,顯然學自中國,,取《論語》上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篇》)
可不是嗎,?無論射得好不好,,他們都彼此行禮,表現(xiàn)君子之爭的風度,。真沒想到,,在中國久不施行的儀式,竟被日本人學了去,。
而且,,盡管震災還未完全復建,又在元月的嚴寒之中,,他們?nèi)匀粓猿峙e行這“成年禮”,。
每個民族都有成年禮
大概世上每個民族都有所謂成年禮吧,!從那一天,女孩可能改變了發(fā)型,,表示她長大了,;男孩可能戴上帽子,表示他不再是毛躁的小伙子,。在某些保守的宗教國家,,女孩子從這一天,就不再能露著面孔,、赤著臂膀在街上奔跑,,而要成為謹言慎行的大閨女;在一些非洲部落,,男孩子要隨著族長進入深山,,經(jīng)歷一段艱苦的磨煉,甚至在身上烙下疤痕,,表示成為一位驍勇的戰(zhàn)士,;還有些地區(qū)的人,必須投身寺廟,,經(jīng)過一番清修,,才被認作是個有思想的成年人。
成年的權(quán)利與義務
看一個民族的成年禮,,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價值觀,。有的民族重視勇氣;有的民族重視思想,;有的強調(diào)自制的功夫,;有的偏重待人的態(tài)度。
總之,,到這一天就不一樣了,。
你不是希望早早長大,希望把你當成人對待嗎,?現(xiàn)在,,可以了。你成年了,,能戴帽子,、能飲酒、能上桌與大人一起吃飯……但是相對的,,你也應該要有風度、有雅量,,你更應該由被照顧的孩子,,變成可以貢獻社會的成人,。這個世界從今天開始,是你的了,,你成為了主人,,你也承擔了使命。
愈想愈覺得“成年禮”實在太有道理了,。它做了“宣示”,,給了“權(quán)利”,也交了“義務”,。
如此說來,,我們是不是應該恢復“成年禮”的習俗?或者,,即使不舉行這樣的儀式,,在心里,也能用自己某一年的生日,,當作“成年禮”呢,?
甜蜜十六歲
最近,我參加了一位外國朋友為孩子舉行的成年禮,。
慶祝女兒十六歲生日,,父母邀請了幾十位親朋好友。
像婚禮般,,主角穿著粉紅色的紗裙和低胸的上裝,站在門口,,與到場的賓客一一寒暄。
音樂起,,主角和她的父親在大家的圍繞下翩翩起舞,。所有的賓客一齊輕唱“甜蜜十六歲”,,似乎在那歌聲中,,送出一個消息:
這女孩長大了,就將投入大學,、投入社會,、投入另一個男人的懷抱,。
于是,,那歌聲也就在喜悅中帶了酸酸的滋味。
晚會的最高潮,,是為一個大蛋糕點蠟燭,。
十六歲生日,,點十七根蠟燭。由那女孩自己點,,每點一根,,就說一段話:
“這第一根蠟燭,,獻給我的母親,。無論何時、何地,,我出了問題,你總在那兒,,幫助我。不論有什么苦悶,,你總傾聽我的訴說,,我真不知道,如果沒了你,我的心靈會怎樣漂泊……”
“這第二根蠟燭,給我的弟弟,。我真不愿意說,,但我還是不得不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終我一生……”
“這第三根蠟燭,,給我的妹妹。有時候我覺得你好煩,,可是我好愛你,也知道你好愛我,。你頑皮的眼神背后,總藏著深深的關懷,;在我哭泣的夜晚,,你總坐在我的床邊……”
“這第四根蠟燭,給我的祖父母,。當爸爸給我十塊錢的時候,,你們早就偷偷給我二十塊了;當媽媽給我一勺冰淇淋的時候,,你們總多給我?guī)咨�,。你們的心里藏了我的小秘密,我的心底總有你們的大甜蜜……�?BR>
一支一支蠟燭點下去,,每一支都是一種感恩,直到最后那支:
“這第十七根蠟燭獻給我的父親,。你雖然會對我吼,但那是為了愛,;你雖然曾經(jīng)偷看我的日記,,但那是為了關懷,。你以前跟我打球會輸,,因為想讓我贏,;你現(xiàn)在還會輸,,因為你把我養(yǎng)得這么強壯。爸,,愿你永遠年輕,祝你永遠健康,,你是我永遠的肩膀與依靠……”
生命的燭海
不知是否因為燭光閃爍,,每個被叫到名字,,走上前,與女孩一起點亮蠟燭的人,,眼里都閃著特殊的光芒,。
我突然有一種感動,想告訴每個國內(nèi)的年輕朋友: 我們的生命,,不就是這樣嗎,?
一歲一歲的生命,,像一支一支的蠟燭。在父母、親友的愛護下,,我們被點亮,終于成為一大片燦爛的燭海,。
慶祝十六歲的生日,,就像參加一個“成年禮”,。一方面歡欣自己成年了,一方面要不忘“感恩”,。且以那被大家點起的燭光,,再去照亮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