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投資銀行家,一個令無數(shù)人向往和羨慕的職業(yè),。過去幾年,,在全美各大名校(尤其是商學院)里的學生,給我的感覺就是,,無論是本科生,、研究生、MBA還是博士生,,都充滿期待地想象著自己離開校園的第一份工作能成為一名投資銀行家,。 那么,作為一份職業(yè),,投資銀行家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說,投資銀行家的收入具有最大的吸引力,。以MBA畢業(yè)生為例,,第一年(做投資銀行中的經理)的年薪就能趕上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40萬美元),往后再混些年做到高級投資銀行家?guī)装偃f甚至上千萬美元的年薪不在話下。也有人說當投資銀行家是因為這份工作既令人興奮又富有挑戰(zhàn)性,。投資銀行家參與企業(yè)的重組上市,,動輒在全球融資數(shù)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成為大眾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還有人說投資銀行家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有機會接觸到社會的精英——從企業(yè)大亨到社會名流,,因此這份人生閱歷是豐富多彩的。 然而,,近來的肆虐全球的金融風暴卻把投資銀行家的“美麗畫皮”扒得一干二凈,。我有幸讀到了《半路出家的投資銀行家》(中文版)一書,看到了那一張張“美麗畫皮”下的“吃人嘴臉”,。 該書作者喬納森?尼先生是一位半路出家入門的投資銀行家,,有著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10年工作經歷,他從自己半路出家入門當投資銀行家的觀察,、思索入手,,給我們揭開了華爾街10年中變遷的內幕。其文筆詼諧,,視角獨特,,沒有投資銀行切身經歷的人是無法寫出來的。書中既描寫了投資銀行家的基本工作——“拼取”項目,、炮制“建議書”、杜撰估值模型,、推銷并購理由,,又揭示了投資銀行內部的結構、文化,、升遷之道乃至投資銀行高層的政治爭斗,。作者以其親身經歷展示出投資銀行家的職業(yè)生涯、投資銀行之間的競爭,,以及投資銀行正從傳統(tǒng)的中介機構逐步演變成直接投資人的過程,。作者的筆觸尖銳深刻,但卻以一種華爾街肥皂劇的形式表達出來,,讀起來輕松而又回味無窮,。 作者認為,當投資銀行家的價值在于是否能提出高質量的建議和是否有有穩(wěn)定的能長期提供服務機會的客戶,。然而,,在具有資本優(yōu)勢的商業(yè)銀行用貸款作為誘餌來蠶食投資銀行家長期覆蓋的客戶的情況下,投資銀行在長期客戶失去昔日的忠誠度時不得不放棄“紳士”風度,,有一單做一單,,追求短期的收入。另外,在金融創(chuàng)新方面,,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復雜,,監(jiān)管又沒跟上,對短期利益的貪婪追逐使得包括投資銀行在內的各種中介機構失去了自制力,。投資銀行家變得更加勢利,,更加見風使舵,更加不在乎是否真正提出高質量的建議,。投資銀行的主要財富就是有一批投資銀行家,,可是當有些投資銀行家以客戶利益和投資銀行自身利益為代價大發(fā)橫財?shù)臅r候,還能指望這些投資銀行穩(wěn)如泰山嗎,? 投資銀行家本來是具有正直品格的為企業(yè)家所信賴的顧問,,而現(xiàn)在卻成了“吃人”了還辦不好“人事”一群高級廢物點心,這一現(xiàn)狀極大地破壞了民眾對金融市場的信心,。君不見,,3日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在國會通過后紐約股市還是連續(xù)下跌一星期(黑色一星期)。其中原因很簡單,,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的核心,,就是雙管齊下,一為金融機構“止血”,;二通過“止血”恢復金融市場信心,。“止血”能恢復金融市場信心嗎,?恐怕很難,,好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試想,,去了蛇毒,吃幾個荷包蛋養(yǎng)好身體以后就不怕蛇了嗎,?還得從金融機構內部下手,,在制度層面上規(guī)范從業(yè)人員尤其是投資銀行家們的職業(yè)操守。形成以追求卓越的公司文化和為客戶服務為主流的職業(yè)精神,。 無論年輕人對投資銀行家的職業(yè)多么憧憬,,無論投資銀行家們對自己的職業(yè)多么自以為是,事實上,,有兩點是清楚的:第一,,社會大眾對投資銀行家究竟在干什么所知甚少;第二,,投資銀行家中的大多數(shù)人對他們這份職業(yè)的角色的歷史演變所知甚少,。正是基于這兩點事實(或者說判斷)本書確實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它生動地告訴社會大眾投資銀行家們究竟在干什么,同時,,也讓投資銀行家知道傳統(tǒng)的投資銀行家與當今的投資銀行家有多大的本質差別,。從這一意義說,這本書無論是對憧憬投資銀行職業(yè)的年輕學子,,還是對已經衣冠楚楚忙于交易項目的投資銀行家,,乃至在更大范圍內對華爾街、對金融現(xiàn)象抱有興趣的廣泛社會人士,,都具有很大的閱讀價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