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實際上,,作為“提價備案”的暖場之計,,早在2007年11月5日,國家發(fā)改委對應邀而來的各大食用油廠家真誠告誡:加工企業(yè)要盡可能多地消化原料漲價因素,,要將提價幅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之內(nèi),。在這次“告誡會”上,,廠家被告知:不得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合謀漲價,;不得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囤積居奇,,哄抬價格。遺憾的是,,2007年11月初至12月末正是食用油提價幅度最大的時段,,漲價幅度遠超越了N個5%,。 如果考慮到以上背景,我們來觀照一下“提價5%須備案”的良苦用心,,“漲價備案制”說到底是想成為抵御亂漲價的“防火墻”,,但是預期似乎并不樂觀。 首先,,這個“提價5%須備案”似乎默認了眼下的價格市場是正常的,、是不需要厘清的。實際上,,在正常價格調(diào)整的大勢下,,某些基礎產(chǎn)品的價格的確升級得離奇,而“提價備案”說恰恰規(guī)避了職能部門對現(xiàn)有價格理順的責任,。 其次,,“提價5%須備案”似乎給了待機漲價的一個正名的機會,譬如整個2007年,,從年初的花生,,年中的油菜籽、棕櫚油,,再到年底的大豆,,中國和全球都出現(xiàn)了油料作物的減產(chǎn),食用油廠家找到提價理由不過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買過菜的人都知道,,市場的基礎產(chǎn)品往往是一天一個價,而且不需要標注價格,,上漲5%是以哪天的價格為參照呢,?即便一塊錢一杯的牛奶漲成一塊一毛如何取證呢?如果這些產(chǎn)品一次性漲價4.9%,、或10日內(nèi)連續(xù)提高價格累計達7.9%,又該如何處理呢,? 發(fā)改委的政策無疑是充滿民生情懷的,,但要想歸置好價格,絕不能頭痛醫(yī)頭,。何況,,以行政手段調(diào)控市場價格也是迫不得已的計策。但愿這個“提價5%須備案”的價格新政,,不只是看起來很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