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至9月22日,首屆中國城市“公交周及無車日活動”將在國內108個城市同時舉行,。
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均宣告加入這一活動,,并將正式簽署“無車日”承諾書。(9月16日京華時報)
據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介紹,,根據測算,,開展“無車日”一天,全國可節(jié)省燃油3300萬升,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約3000噸,,并有數百人免受交通事故傷害——僅僅是這三個“急功近利”的數字,,就著實讓人激動。
但是,,僅僅盯著這三個數字,,就未免太過于短視了�,!肮恢芗盁o車日活動”對于城市來說,,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微觀而言,它有利于緩解,、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必將有效解決現下已成為很多城市“附背之疽”的交通擁堵問題,,給城市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健康運行“松綁”;宏觀而言,,它將有效地增強全體社會成員的環(huán)保意識,,和主動投身城市環(huán)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管是從管理城市,、經營城市的角度,,還是從實踐以人為本執(zhí)政理念、建設宜居城市的角度,,在這方面花多大的代價,、做多大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然而,,從網上的反映來看,,網民在不吝給予“無車日”活動贊譽的同時,也頗多微詞,。分析一下就可以發(fā)現,,這些微詞,其實不是指責,,而是進一步推進“無車日”活動的訴求——他們擔憂的是“無車日”活動會不會因為短時間的開展而最終成為一種“走過場”,,進而弱化了活動的引導帶動效應;期望的是這一活動不僅要長期堅持開展下去,,而且要不斷地“擴時擴面”,,最終成為一種社會常態(tài)。
實事求是地說,,無論是領導帶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還是各承諾城市應至少實施一項新的注重實效的綠色交通措施,,以及切實改善公共交通狀況,,目前開展的“無車日”活動,,落腳點都還是在于引導和帶動之上,它的初衷乃是要提升市民和政府兩個行為主體的“綠色出行”意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