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4-05 李克杰 來源:現(xiàn)代快報 |
|
|
17歲的王銘成績優(yōu)秀,,夢想進大學讀中文專業(yè),,但她卻不得不出國留學了,。因為戶籍在海南,、生活讀書在北京的她既無法在北京高考,也不能到海南參加高考,。(4月4日《中國經(jīng)濟時報》) 原來,王銘全家“漂”在北京,,10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北京市戶口,,按照國家高考的相關規(guī)定,王銘沒有資格在北京高考,。王銘的戶口雖然在海南,,但海南規(guī)定必須高中三年都在海南就讀才可以自由報考。就這樣,,王銘遭遇了北京和海南的雙重拒絕,。 “無處高考”或許是現(xiàn)行高考制度下的極端事例,但它卻不是唯一的,�,!盁o處高考”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僅是我國高考制度的嚴重倒退,,也是我國法治社會的一個丑聞,。平等受教育權是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具體到學生參加高考,,也就是說,,高考制度必須保證每位考生享有一次高考機會,無論他的戶籍在哪里,、身處何地,,否則就說明制度本身有問題。 王銘的遭遇與高考制度的地域化改革密切相關,。數(shù)十年來,,高考制度不斷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改革,而近幾年的改革卻明顯地突出了地域性,。一是高考報名的地域化保護,,二是教學內容和高考命題的地域化傾向。當然,,這兩項改革都是冠冕堂皇的,,前者旨在消除“高考移民”,保護本地考生的平等競爭權,,后者則旨在推進所謂的素質教育,。但也應當看到,這種高考的地域化傾向,,也在客觀上形成了省與省之間的隔閡和壁壘,,給那些流動考生帶來極大不便,,影響他們的平等競爭。王銘“無處高考”就是這種不良影響的典型表現(xiàn),。 與人員流動規(guī)模和速度不斷擴大和加速的發(fā)展趨勢相比,,高考改革日益加深的地域化傾向,顯然是不合拍的,,不是進步,,而是倒退。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壁壘不斷被打破和消除,,是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但高考制度卻在向地域化和地方保護的反方向推進,在不斷地強化教育壁壘,,客觀上阻止了人員的流動,,這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正常現(xiàn)象,。 從王銘“無處高考”事件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高考改革的整體無序———各個省市自擬改革方案,,自定改革措施,相互之間沒有任何溝通和銜接,。而對于具體的考生來說,,更缺乏公民受教育權被侵犯后的法律救濟渠道。這一切致使像王銘這樣的考生成為了改革犧牲品,。 不久前,,溫總理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對照總理的講話,,不知道如此高考措施的正義價值體現(xiàn)在何處,這樣的高考改革是否該認真檢討一下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