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東和(左)向北京故宮的“師傅”秦世明學習清代宮廷鐘表的維修,。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
相望于海峽兩岸的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共同典藏著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宮廷珍寶,。今年以來,,兩岸故宮打破60年來的“堅冰”,,達成合作共識。兩岸故宮人攜手踏上破解中華瑰寶之謎的合作之旅,。
出入北京故宮管制區(qū)的臺北故宮人
今年7月中旬,,臺北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陳東和博士,帶著“古陶瓷的科學檢測”和“鐘表修復研究”兩大課題走進了北京故宮,。
盡管常常頭頂炎炎烈日,,或被“桑拿天”蒸得汗水淋漓,41歲的陳東和每天欣然享受著騎單車在北京故宮那些紅墻青磚的“御道”間,,悠然而過的感覺,。
“我很幸運能夠成為60年來第一個拿到北京故宮內(nèi)部工作區(qū)通行證的臺北故宮人,這是過去不敢想象的事,�,!标悥|和說。使用這張磁卡通行證,,他可以任意進出故宮的文物修復工作室以及實驗室等管制區(qū),。
今年3月,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xiàn)了60年來首次互訪,,雙方共同宣布建立包括“研究人員互訪”等在內(nèi)的交流機制,。今后每年,兩岸故宮將各自選派1至2名研究人員,,到對方單位參與合作研究,。
擁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等多學科研究背景的陳東和博士,,成為首位來到北京參與兩岸故宮合作研究的臺北故宮人,。
他對記者表示,此次選擇的“古陶瓷的科學檢測”和“清代宮廷鐘表的保護與維修”兩個項目,,是臺北故宮目前最關(guān)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在這兩方面,北京故宮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
小小陶瓷碎片透露皇家秘密
曾經(jīng)居住著清代嬪妃的故宮延禧宮,,如今靜靜坐落著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這里擁有世界一流的用于材料分析與檢測的先進儀器,,是大陸屈指可數(shù)的能觀測到古陶瓷原子與分子尺度的實驗室。
陳東和的合作研究者,、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主任苗建民告訴記者,,通過現(xiàn)代精密儀器對古陶瓷進行成分分析,有助于對古陶器做出更加精準的鑒定,,并為再現(xiàn)失傳的古代燒瓷技術(shù)提供基礎(chǔ),。
臺北故宮收藏的25000多件瓷器中大約有95%來自北京故宮,。這些陶瓷珍品匯集了汝、官,、哥,、定、鈞宋代5大名窯的代表作,,以及大量明清官窯精品,。被稱為中國古陶瓷頂峰時期的康、雍,、干琺瑯彩瓷器,,臺北故宮就收藏了300多件,占全世界存量的絕大多數(shù),。為了進一步揭示中國古陶瓷燒制工藝的奧秘,,臺北故宮的文物科學實驗室也陸續(xù)增購新的檢測儀器,計劃對古陶瓷進行更多的分析研究,。
“琺瑯瓷工藝曾長期被清代宮廷所壟斷,,這一技藝在乾隆朝以后便逐漸失傳了。對琺瑯瓷工藝的研究,,是目前臺北故宮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陳東和說,。而他目前正在研究的課題,,正是對琺瑯瓷顏料來源與使用狀況進行分析。
在這個實驗室中,,陳東和與北京故宮同事使用拉曼光譜儀對北京故宮提供的古陶瓷樣本進行了檢測,,研究其相關(guān)的成分與分子結(jié)構(gòu)。
“盡管只是一小片碎片,,在光譜儀下卻透露出豐富的信息,,包括陶瓷原料和燒制工藝技術(shù)等�,!标悥|和表示,,兩岸故宮的實驗室未來若能在一些共同的議題上建立合作關(guān)系,將有助于解開許多陶瓷工藝之謎,。
“中國功夫”玩轉(zhuǎn)西洋鐘
“故宮文物遷臺時,,考慮到運輸條件,不得不放棄了‘身材’笨重的1000多件宮廷座鐘,,只帶走了部分小型座鐘及懷表,。60年來,由于臺灣缺乏修復技師與修復經(jīng)驗,,并未對這些鐘表進行修復,�,!标悥|和說。因此,,清宮鐘表修復也被列為了兩岸故宮合作研究的首批項目,。
只有3名修復師的北京故宮鐘表室承擔著這里1500多座鐘表的修復工作。據(jù)這里的老師傅秦世明介紹,,北京故宮收藏的宮廷鐘表制作年代在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既有英國、法國,、瑞士等西方國家工業(yè)革命時期的代表作,,也有清代宮廷造辦處自主研發(fā)的作品。宮廷鐘表作為“皇帝的玩具”,,不僅具有走時,、打點的功能,還能進行雜技,、魔術(shù),、轉(zhuǎn)花、音樂,、迭水等千變?nèi)f化的表演,。
撥開宮廷座鐘華麗的外殼,露出復雜的傳動系統(tǒng),,學機械出身的陳東和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多鐘表都有許多套傳動系統(tǒng),,每個傳動系統(tǒng)又有許許多多的零件,。它們之間是怎么連接的?每個零件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沒有老師傅指點還真不太容易看懂,。”
故宮的鐘表維修是一種依賴言傳身教的傳統(tǒng)技藝,,這種憑靠經(jīng)驗與記憶力的手藝傳承的方式至今沒有改變,。陳東和的“師傅”秦世明今年63歲,已經(jīng)在故宮表組工作了35年,。
在秦世明等老師傅的“點撥”下,,陳東和漸漸摸索出了維修皇室鐘表的技術(shù)竅門。他指著座鐘上被拆卸下來的一只小鳥對記者說:“僅僅是研究它的翅膀振動和鳴叫,,就花了不少時間,,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被修好了,�,!�
大開眼界的陳東和對鐘表修復也產(chǎn)生了自己的想法,。他一方面認真跟隨老師傅們研究著千變?nèi)f化的聯(lián)動原理,記錄下了珍貴的修復筆記,;另一方面,,也將鐘表內(nèi)部的機械結(jié)構(gòu)繪制出來,并利用相機記錄下修復過程,。他認為,,如果將這些修復數(shù)據(jù)公之于眾,將有助于人們了解早期科技發(fā)展的歷史,。
對于陳東和的想法,,秦世明表示,這是老一代人從來沒有想到的問題,�,!昂苡袆�(chuàng)意,很有意義,,一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