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導演以85歲高齡在故鄉(xiāng)上虞去世,他在天堂里或許仍能聽到攝影機咔咔的轉(zhuǎn)動聲,;他走得那么“堅決”,不惜帶走影響幾代中國人的“集體主義電影”,。 謝晉當屬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奇才,,他的佳作至今讓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人們津津樂道:單純的《紅色娘子軍》、激昂的《女籃5號》,、感人的《天云山傳奇》,、浪漫的《牧馬人》、平實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深沉的《芙蓉鎮(zhèn)》……年屆八旬的他仍然拍出《女足9號》,、老驥伏櫪克服巨大困難捧出浩繁的《鴉片戰(zhàn)爭》,去世前還在盤算著如何把小說《大人物》搬上銀幕,。 “謝晉電影”是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文化符號之一,,身為導演的他始終在訴說特殊歷史時期、特定時代環(huán)境之下民族家國的命運,,反思極“左”背景下整整一代人的隱痛與傷痕,;他將政治意識形態(tài)熟練地賦以強烈飽滿的藝術形式,,他像當時的大部分中國知識分子一樣,,一方面肩負高遠的藝術理想,另一方面又囿于藝術為政治服務的要求不得不(或主動)貼近社會和集體,;以今天的眼光審視,,謝晉電影帶有強烈的說教色彩與鮮明的“階級立場”,這使他的電影很難像后來的“第四代”那樣距離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更近些,,謝晉電影應該是更能反映群體意識,、社會思潮的“集體主義電影”,,過于投入的“批判”色彩盡管如此真誠和結(jié)實,但也往往導致他的人物顯得概念而簡單,,無可避免地削弱了藝術深度,。 但正如我們必須以歷史的眼光評價當年的中國文化一樣,對謝晉的感懷無法繞開歷史,。并不夸張地說,,這位才華橫溢的導演以其充沛的精力、罕見的才情,、巨大的熱忱為電影注入了整整幾代人對于國家,、民族、社會的強烈情感,,因此當年的觀眾(甚至今天的觀眾)總能為他鏡頭下的人物和情節(jié)深深感動,,如《牧馬人》中的許靈均,《芙蓉鎮(zhèn)》里的胡玉音,,《天云山傳奇》中雪地上的艱難跋涉,,《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母親的默默流淚……他對電影藝術的執(zhí)著、對電影觀念的創(chuàng)新也給第四代,、第五代導演帶來深遠影響,,那種仿佛先天具有的憂患意識更使“謝晉電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鮮明個案。 如今,,能像謝晉這樣窮畢生之力反映一個時代精神的電影導演幾乎絕跡了,,他帶走了人們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眷戀和深思,也帶走了中國的“集體主義電影”,。眼下的中國電影越來越注重個性與自我的表達,、藝術與商業(yè)的嫁接,但當觀眾看到太多膚淺輕薄的三流電影以及沒頭沒腦的商業(yè)大片,,我們難免懷念“集體主義”時代創(chuàng)作者們的真誠與浪漫,、虔敬與堅守,這,,或許是今天很多導演們所不能比的吧,。 謝晉走了,愿他一路走好,,天堂里應該有好酒,,有攝影機,有他的觀眾,,否則,,這個拍不上電影的頑童和天才會將多么孤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