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館眼下正在舉辦“歌潮·汐韻——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fā)展”展覽,,詳細回顧粵語流行歌曲的發(fā)展歷程,。記者日前采訪了香港文化博物館助理館長伍德昌,聽他講述粵語流行歌曲的潮起潮落,。 這個展覽分為“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黃金時期”和“近期發(fā)展”三個部分,。展廳四壁掛滿了許冠杰、張國榮,、梅艷芳,、譚詠麟等香港著名歌星的照片、手稿,、宣傳海報,、演唱會門票等,還隨意擺放著老式收音機,、歌星演出服,、頒獎典禮獎杯等,舞臺正中的大屏幕上反復(fù)播放《千千闋歌》《沉默是金》等經(jīng)典粵語歌曲,,懷舊氣氛十足,。 說到舉辦展覽的原因,伍德昌說,,這些年粵語流行樂壇面臨巨大挑戰(zhàn),,隨著羅文、張國榮,、梅艷芳等歌星相繼英年早逝,,粵語歌壇仿佛失去重心。他說:“粵語流行歌曲是香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香港人的心聲,,對內(nèi)地和海外華人也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需要我們好好繼承和發(fā)揚,�,!� 據(jù)伍德昌介紹,粵語流行歌曲的興起時間并不長,,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香港社會盛行的是普通話歌曲,因為二戰(zhàn)后有許多上海富人來到香港,,電臺和夜總會整日播放周璇等歌星的歌曲,,為這些人解愁去憂。他說:“那時香港的粵語歌主要是改編自粵曲的短歌,、電影歌曲等,,很多粵語歌內(nèi)容難登大雅之堂。” 伍德昌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粵語流行歌曲走向黃金時期。當時,,香港經(jīng)濟起飛,,本土文化抬頭,電臺大量播放粵語流行歌,,電視機的快速普及也讓電視劇主題曲在街頭廣為傳唱,。在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從許冠杰,、羅文,、甄妮、徐小鳳,,到梅艷芳,、陳百強、譚詠麟,、林憶蓮,,再到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等“四大天王”,香港粵語流行歌壇群星閃爍,。同時,,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隨著內(nèi)地改革開放,,粵語流行歌迅速風靡大江南北,,《上海灘》《霍元甲》《射雕英雄傳》等電視劇主題曲更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上世紀末開始,,粵語流行歌曲進入轉(zhuǎn)型期,。海峽兩岸的娛樂產(chǎn)業(yè)迅速興起,香港一些唱片公司為了搶占市場而降低門檻,,使一些歌藝平庸但外表亮麗的歌手占據(jù)歌壇,。隨著香港歌壇“四大天王”時代結(jié)束,香港粵語歌曲產(chǎn)量和影響力都明顯下降,,粵語流行樂壇呈現(xiàn)后力不濟的局面,。 粵語流行歌曲走向低潮,究竟是因為粵語歌僅被視為華語歌曲的一部分而令市場萎縮,?還是因為唱片業(yè)蕭條沖擊了粵語歌發(fā)展,?是現(xiàn)在的粵語歌過于傾向年輕一代而無法引起大眾共鳴?還是盜版現(xiàn)象猖獗導致?抑或是粵語流行樂正在等待下一次漲潮,?對于這些疑問,,伍德昌說:“粵語歌曲的未來是什么,?我當然希望答案是最后一個,,我們期待粵語流行樂壇再一次漲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