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1-24 曉彬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
|
|
燦爛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是集中國各民族美味之大成而來的,。烤羊肉串可以說是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廣受歡迎的食品之一。北方的東北各地都有烤羊肉串自不待言,,就我個人所見,,在南方,廈門面對金門島的海灘上也有賣烤羊肉串的,。而這烤羊肉串應該是新疆的少數(shù)民族兄弟帶給中華美食中的一道美味,。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烤羊肉串到底哪個民族,,什么時候發(fā)明的,,我沒考證過。有學問的人寫文章指出,,烤羊肉串必不可缺的調(diào)料——“孜然”一詞是維吾爾語,,漢語中叫“安息茴香”,或“阿拉伯茴香”,。不管怎么說,,新疆的烤羊肉串最正宗應該是無疑的。我第一次吃烤羊肉串,,甚至是第一次吃羊肉,,就是在烏魯木齊吃的烤羊肉串,并從那時起成為烤羊肉串的忠實“粉絲”,。
受家庭飲食習慣的影響,,我從小不吃牛羊肉。40年前,,趁“大串聯(lián)”之機,,第一次去烏魯木齊探望在那里工作的父母。原來在北京也從不吃羊肉的母親極力讓我到街頭嘗嘗烤羊肉串,。她說,,新疆的羊肉特別鮮嫩,,一點不膻,而且烤羊肉串使用了一種特殊的調(diào)料,,來新疆不可不嘗,。烏魯木齊街頭的烤羊肉攤和現(xiàn)在內(nèi)地的差不多,鐵簽子穿好的羊肉架在條形的烤爐上,,邊烤邊均勻地撒上鹽,、辣椒面和孜然,但營銷模式略有不同,�,?緺t前要設(shè)一供客人坐的條凳,攤主則坐在烤爐后面,,一面烤肉串,,一面大聲吆喝:“烤肉了,朋友,!烤肉了,,朋友!(新疆人似乎不說烤羊肉串,,叫烤肉)”攤主烤肉時,,鐵簽子的把兒朝里,尖頭向外,�,?腿藖砹耍跅l凳坐下,,要幾串肉,,攤主就把幾串肉首尾掉個頭,讓把兒朝著客人,,尖對著自己,。客人一邊吃,,一邊繼續(xù)烤,。如果覺得味不夠,可以自己添加調(diào)料,,吃完后,,憑手里的空簽子結(jié)賬。我覺得新疆羊肉串的味道好,,除與羊肉和孜然的質(zhì)量有關(guān)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邊烤邊吃。在北京高檔的飯店里,,盡管羊肉串是穿在漂亮的電鍍簽子上,,用雪白的磁盤端上來的,趁熱吃第一串,,味道還行,。再吃,涼了,,味道就差多了,。
同烤羊肉串相比,烤包子的名聲要小一些,,但也是新疆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美味,。包子餡是肥瘦的羊肉丁和皮牙孜(即洋蔥,在新疆生活久了的漢族人也這樣稱呼洋蔥)丁,。包子皮和內(nèi)地的包子差不多,,把發(fā)面團搟成圓形。包法類似包糖三角,,不捏摺,,但包成四方型。顧名思義,,烤包子是在馕坑子里烤出來的,。當年在烏魯木齊,我只看到過一家賣烤包子的飯館,。馕坑子修在飯館門外的臨街處,,外形像一個方灶臺,半人高,,灶口臉盆大小,,里面的膛則如水缸大。爐火在底部熊熊燃燒(其通風系統(tǒng)如何設(shè)計的,,我看不出來),,把灶膛的壁烤得通紅火熱。頭戴維族小花帽的老師傅盤腿坐在灶臺前,,憑一雙赤手不斷把生包子貼在膛壁上,,又不斷取出熟包子�,?境鰜淼陌�,,底面是焦黃的嘎渣兒,咬一口,,滿嘴流油,,真香!可能馕坑子不能像烤肉串爐子那樣隨便移動,,所以烤包子的流傳也不如烤肉串廣泛,。聽說,,北京只有幾個規(guī)模大點兒的新疆餐廳才能吃到烤包子。
在新疆,,抓飯是喜慶日子里待客的正餐�,,F(xiàn)在人們都是用勺子吃,以前真的是用手抓著吃,,故得名,。用手吃抓飯還真的要技術(shù),否則會吃得滿臉,、滿手,。北京不少新疆風味餐廳都有抓飯,味道之美,,食客自知,,毋庸我贅言。在一次郊游中時,,我看到一群各族小青年野炊做抓飯的歡樂景象,。架起大鍋,點燃篝火,,多加清油(即植物油),,煸炒皮牙孜出香味,然后加帶骨的羊肉塊煮致半熟,,再加黃蘿卜絲(即內(nèi)地的胡蘿卜)和大米,,燜至肉香米熟。據(jù)說,,做抓飯的訣竅是多加油,,少添水。做飯過程中,,來了新客人,,只加油,不添米,。做好的抓飯,,大米一粒粒,油汪汪,,不能粘成團,。除羊肉抓飯外,還有一種素抓飯,,也很好吃,,煸炒洋蔥后,直接加水、米,、胡蘿卜及葡萄干,、杏干燜熟即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