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一條被正式發(fā)布的新聞迅速成為熱門話題:經過文化部等部門5年的籌備,,文化行業(yè)職業(yè)技能鑒定工作即將推行,,從事影視、歌唱,、舞蹈等文化行當的人員將實行持證上崗制度,。這意味著,,今后演藝明星們也將和律師、心理咨詢師,、注冊會計師等具有較強專業(yè)背景的從業(yè)人員一樣,,需要通過統(tǒng)一考試,拿到證書后才有資格站上舞臺,。
當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的聯(lián)合民調(1456人參與)顯示,51.7%的受訪者對影視歌唱人員持證上崗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是對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鉗制,。同時,也有41.3%的人鑒于近年來文化界比較混亂的狀況,,對這一即將推行的新制度表示贊同,。
據悉,文化部職業(yè)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將按照“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試題”的原則,,對影視演員、歌唱演員,、舞蹈演員,、演奏員、文物鑒定師,、社會文化工作者等30余個職業(yè)的人員,,“統(tǒng)一考試”之后,“統(tǒng)一發(fā)證”,。
這四個“統(tǒng)一”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質疑,。有48.9%的人認為藝術不能用“統(tǒng)一標準”衡量,44.8%的受訪者甚至擔心民間藝術家,、原生態(tài)藝術工作者很難通過這樣的考試,。調查中,52.5%的人明確表示,,證書“肯定不會”成為自己評判藝術家水平的依據,,文化和藝術是不可能用一把統(tǒng)一的尺子來衡量的。
文化江湖的是是非非向來都很吸引公眾眼球,,人們早已習慣了標題中帶有抄襲,、官司、包養(yǎng)等字眼兒的娛樂新聞,。有網友直言,,文化界的確該管管了,什么人都可以唱,,什么人都可以演,。農民工流血流汗每月才掙幾百元工錢,,他們瞎混,每集電視劇就能輕輕松松賺到上萬元,,太不公平了,。
但對于“文化行業(yè)資格證”的作用,將近一半(48.0%)的受訪者表示,,給文化界設這么一個“門檻”,,其實“什么作用都起不到”。另外,,34.1%的人覺得證書可以“保證人員專業(yè)素質”,,30.7%的人覺得能“規(guī)范文化市場”。至于文化部官員特別提到的“給選秀活動降溫”,,調查中,,只有21.3%的人覺得資格證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網友易水寒留言說,,鑒于這一制度在操作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很可能造成證書形式化,考試“交錢化”,,進一步削弱管理部門威信,。而且,證書可能被買賣,,那就意味著非合格人員也能買證上崗,,這勢必會更污染群眾文化生活,與有關方面的管理意愿相違背,。
這種質疑代表了很多人的觀點,。44.6%的人感覺“這回,辦假證的又有生意做了”,。74.7%的人進一步認為,,文化行業(yè)資格證將會進一步加劇我國的考試經濟。網友Wawa說,,考證是門面,說到底就是交錢,。報名費,、資料費,加起來少說也要一二百元,,“這明顯就是在搶了,!”47.7%的人感覺現在各種各樣的證泛濫,有網友發(fā)問“我們到底需要多少證,?一個人,,出生要有準生證,,以后又有學生證、身份證,、畢業(yè)證,、工作證、暫住證,、各種職業(yè)職稱資格證,、四六級考試證、計算機證……現在,,幾乎是天天考證,,人人考證!”
事實上,,對于政府希望規(guī)范演出市場的政策初衷,,絕大多數公眾是贊同和歡迎的。但74.5%的人一致認為,,“設立門檻,,持證上崗”并不是個好主意。在大多數人看來,,要想真正達到目的,,政府最該做的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在這個基礎上依靠市場的力量進行自我調節(ji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