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中并不多見的浙江城市——溫嶺,,進入美國媒體的視野,。他們關注的焦點是,,這個縣級市目前正在實施一場基層民主實踐:民眾參與市政府預算制定,。 在許多地方人大對于政府財政預算的審議流于形式,、走過場的今天,,在許多地方政府依然認為財政預算是“國家秘密”因而不愿意公開,,或者公開的內容語焉不詳的今天,,作為一個縣級市的浙江省溫嶺市,,政府居然能舉行預算制定聽證會,讓民眾參與如何制定預算,,這或許可稱得上是具有“超前”意識,。無怪于這場基層民主實踐,引發(fā)了作為外國媒體的《洛杉磯時報》的關注,。不過,,盡管在我們這進行的這場民主實踐是件新鮮事物,但我仍然要提醒的是,,民眾參與政府財政預算的制定,,不過是政治學的常識。 “無代表,、不納稅”,,這是英國從《大憲章》以來開創(chuàng)的民主法治傳統,也是當今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和實踐的準則,。政府財政的錢來自于納稅人,,民眾當然有權來討論和決定是否要征稅、如何納稅的問題,,也有權來討論納稅所形成的政府“錢袋子”如何使用的問題,。簡而言之,民主不僅僅是選舉政治領導人的問題,,人民當家作主的含義更在于,,民眾要有權監(jiān)督和參與制定如何進行征稅,對征稅后的錢如何使用,。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控制好了“錢袋子”比什么都重要。 不過,,在現代社會一般都是實行代議制民主,、間接民主,,其本身有不足和缺陷。因此,,間接民主要與直接民主相結合,,在議會對預算的討論中,也應當舉行面對民眾的聽證會,,讓民眾直接參與到預算的決策與制定中來,,讓民主進入更深一層次。具體到我們國家,,這種民眾參與的預算聽證會更有現實意義,。因為,在目前,,許多地方的“官員代表”扎堆,,官員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普遍高達50%—6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高達80%—90%,,由官員來審議政府的財政預算,,不可能是實質意義上的審議。這種情形下,,民眾直接參與預算聽證會,,可以指出那些“官員代表”所不能、不敢,、不會講出的問題,,顯得更迫切。 廣州市去年向全社會公布了財政預算,,國土部等國家部委也在今年向全社會公布了財政預算,,國家也承諾在3年內所有中央部委都將公開預算。但公開財政預算只是對財政監(jiān)督的第一步,,而實現民眾對于財政預算制定和監(jiān)督,,才是我們真正要走向的目標。而對于正在進行實踐的溫嶺市來說,,盡管民眾參與的預算聽證會與西方法治國家那種唇槍舌劍的場面相比,,未免過于溫和,但這并不是問題的核心,,因為民眾會在民主實踐中不斷成長,。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樣程序要法制化,,否則隨著改革的推行者離去而人走茶涼,所謂的民眾參與預算制定就成為絕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