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經濟結構,,是為了保證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加穩(wěn)定,、平衡和具有可持續(xù)性。調整經濟結構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擴大內需,,減少對外需的依賴;增加消費,,減少對投資的過度依賴,。 從中國經濟的結構來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駕馬車”的比例約占GDP的50%,、40%和10%左右。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消費占比雖較發(fā)達國家來說偏低,,但在亞洲仍然處在正常的水平。但從長期的趨勢來看,,在10年的時間內,,中國的消費比重從2000年初的60%左右下降了10個百分點。這里所說的消費包括政府和居民消費者兩個部分,。在過去10年中,,政府消費比重幾乎在14%-15%之間徘徊,整體消費比重下降的這10個百分點,,幾乎全部來自居民消費,。具體來看,居民消費的比重2000年為46%,,到了2009年則下降到33%左右,。 居民消費過低,不外乎幾個原因:第一是預防性儲蓄的需求,,包括對醫(yī)療,、教育和住房的前瞻性的儲蓄需求,導致老百姓有錢卻不敢花出去,。在這樣的現實面前,,筆者認為,養(yǎng)老金制度的改革和醫(yī)療制度的健全刻不容緩,,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也應該擴大,,以保證居民能夠在花錢時更加有底氣,而手上有“余錢”的國企和財政應該慷慨地把存款拿出來,,為基本社會保障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一些重要改革步驟已經在進行,。比如,政府在去年已決定今后3年將投資8500億來健全基本的醫(yī)療保障體系,,這將刺激消費特別是農村消費,。同時,還可以通過建立全國性的最低養(yǎng)老金體系,,并逐步吸納最廣泛的人群加入,,為刺激居民消費提供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 第二個原因是居民收入不高,。當然,,簡單地講“收入不高”是不科學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收入結構的準確描述是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因此,,所謂“收入不高”并非指全社會的收入不高,而是指多數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收入較低,,而且其議價能力不足,。近期出現的“用工荒”就是收入問題的生動寫照。一些產業(yè)工人的工資已經在低水平上持續(xù)了多年,,在新生代農民工逐漸占據生產第一線的時候,,突然出現“用工荒”,實際上是對多年工資沒有適當上漲的一個集中反映,。 在筆者看來,,“中國制造”的高速發(fā)展時期逐漸遠去,美歐在金融危機和歐元區(qū)債務危機后將逐步進入結構調整期,,其長期以來“重消費,、輕儲蓄”的政策也將產生根本性的轉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需要更加依靠自身而非外來的需求,。這也要求中國應把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放在首要位置,而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則需要更高的居民收入和高效率的制造業(yè)來支撐——傳統(tǒng)上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制造業(yè),,也難以為繼,。此外,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yè)崗位,,緩解新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壓力,。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該逐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一些長期壟斷的行業(yè),,比如通訊,、醫(yī)療、鐵路、航空甚至一些教育產業(yè),,并為民營資本提供較為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這樣不僅能保證效率提高,,也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我們的研究顯示,中國國有企業(yè)超越民營企業(yè)的“超額利潤”幾乎完全來自相對低廉的資金成本,,這也意味著應進一步開放金融系統(tǒng),,為民營企業(yè)提供更加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 在提高居民消費的同時,,目前存在的龐大的政府消費何去何從值得討論,。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往往高速增長,居民消費卻不溫不火,,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消費在多年以來一直以較高的速度增長,。簡單來說,中國經濟存在著政府為居民消費,,從而提高GDP增速的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政府直接消費的乘數往往比較大,,對GDP的貢獻也相對明顯,。但由于體制上的原因,一些政府消費的經濟效率并不高,。因此,,在未來的“調結構”中,政府可考慮讓渡一部分稅收收入給居民,,以促進消費結構更加合理,。 多年來政府消費一直以較高的速度增長。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政府直接消費的乘數往往比較大,,對GDP的貢獻相對明顯,但由于體制的原因,,一些政府消費的經濟效率并不高,。因此,在未來的調結構中,,可考慮讓渡一部分稅收收入給居民,,以促進消費結構更加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