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不平衡由強勢美元造成
●美國一般產業(yè)也缺乏競爭力 ●勞動力成本高于發(fā)展中國家 ●貿易保護化解不了結構矛盾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美貿易不斷擴大,,互為最重要的貿易對象國,,兩國間的貿易矛盾也隨之而來。特別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后,,美方持續(xù)不斷地挑起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對進口中國的輪胎、油井管等多宗商品進行所謂的反傾銷調查和征收高額關稅,,貿易摩擦有愈演愈烈之勢,,近年來中國成為了新貿易保護主義最大受害國。應當如何看待美國近期貿易政策,?筆者認為,,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國內經濟結構中的深層次矛盾的外在反映,,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這些矛盾更加凸顯出來。他們采取貿易保護的措施,,不是對癥下藥,,對于美國經濟結構的矛盾也起不到化解作用。 一,、美國對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貿易不平衡(包括美國對中國貿易的大幅逆差),,是由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決定的,也是美國經濟結構在美元強勢地位下“去制造業(yè)化”所導致,。因為,,只有美國保持對外貿易逆差,才能滿足各國對美出口產品以換取儲備美元的需求;也只有美國在實體經濟中保持對外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國大幅推銷其“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的出口,。所以,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對其他各國的貿易逆差,,根本就不是哪個國家“傾銷政策”、“補貼政策”形成的,。正因為此,,以反傾銷的名義來實施貿易保護,也不會起到有效作用,。 二、美國近期提出的反傾銷調查或征收懲罰性關稅的各種商品的貿易狀況,,長期以來一直如此,,為什么現(xiàn)在才提出。這是因為,,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經濟普遍不景氣,也就造成了各國對美元儲備的需求,、對美元金融產品進口的需求在萎縮,,因此美國經濟能夠承受或容納的貿易逆差也在減小。美國只有重拾“制造業(yè)”才能緩解其國內就業(yè)壓力,,但是,,美國一般制造業(yè)普遍缺乏競爭力的狀況,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也就不得不祭起貿易保護的“法寶”,。可見,,一般產業(yè)缺乏競爭力才是問題的根本,。 三、美國長期以來,,依靠其美元強勢地位,,只需要“出口美元”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大量消費品,養(yǎng)成了國民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導致美國國內勞動力的高收入,,進而使得其勞動力成本遠遠高于發(fā)展中國家。因此,,美國除了依靠技術壟斷占有優(yōu)勢的產業(yè)外(如IT技術產品,、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軍事裝備產品等),多數(shù)產業(yè)商品的成本和價格必然要遠高于進口商品,。進口商品的低價格,,并不是別國“政府補貼”所致,而是與美國生產成本過高對比而顯現(xiàn)出優(yōu)勢,。問題出在美國高消費導致的高工資以及美國壟斷技術商品需求的不景氣這些方面,。 四、美國長期貿易逆差形成的高消費生活與美國產業(yè)缺乏競爭力導致的就業(yè)不足的問題,,是相互依存的,,根本不存在同時解決兩方面問題的手段,而只能在兩者間權衡,。要全面地推行貿易保護政策,,假如,對影響美國居民生活的大宗消費品征收高額關稅的話,,那么將導致全國消費者的福利水平大幅下降(等額的收入能夠購買的消費品大幅減少),。這一可預見的后果,是美國政府所無法承受的,。因此,,美國也就不可能全面地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而只能在那些影響面相對較小的小宗進口商品方面做做表面文章,�,?梢姡绹L期貿易逆差的結構性態(tài)勢無法改變,,而就業(yè)不足的壓力也必然長期存在,,因此,美國在一些進口商品方面挑起貿易糾紛的做法,,也必然會持續(xù)不斷地進行,。只不過,在全球經濟體對美國技術產品,、美元金融產品需求不旺的狀況下,,貿易保護的事端會更頻繁;而在全球經濟體對美國技術產品,、美元金融產品需求旺盛的狀況下,,貿易保護的事端則會相對和緩。 針對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將持續(xù)但不可能實行全面貿易保護的政策特點,,中國產業(yè)界,,一方面,應適當提高勞動者工資和資源價格,,以減少美國實施貿易保護的借口,,同時也促使各企業(yè)在推進產業(yè)創(chuàng)新和升級、提高技術水平、提高效率水平方面下工夫,,而不是一味地以低工資低價格出口產品,;另一方面,應適應國內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民眾需求水平,,逐步擴大內需,,從而減少對美貿易逆差,進而適當減少對美元金融資產的需求,。
(作者為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