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4-14 作者:社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
|
中國央行日前在其網站上公布了今年一季度貨幣量和信貸增長情況。此前市場對中國的信貸和貨幣量的巨大增長也均有預期,。3月份信貸新增1.89萬億元,,增幅達到了歷史性最高值29.78%。 從本輪信貸劇增,,至少可以從中察覺到一些重要的信息,。一個是信貸增長中的“數(shù)量質疑論”往往是一些希望通脹促使資產價格上升的人士,他們認為信貸其實發(fā)放得并不多,,相當部分是“票據(jù)融資”或者是“存貸循環(huán)虛增”,,他們希望繼續(xù)保持“超級寬松”的勢頭。
另外一個是中國的商業(yè)銀行在中國經濟遭遇世界性金融危機沖擊下,,尚沒有完全轉型到應然的“風險-收益對稱”模式,。例如,1997年之后實施的行長對壞賬的負責制,、“壞賬上追二級”基本上實施沒有完全到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商業(yè)銀行發(fā)生過去的“惜貸”現(xiàn)象,導致信貸不能順暢地支持經濟增長,。當然,,從某種意義上這糾正了商業(yè)銀行在市場自發(fā)機制下的“信用收縮”,但也自然地會帶來信貸劇增的隱憂,。 第三個信息是,,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主要是通過國企、銀行和地方政府來實施的,。中國一直在提高市場主體的杠桿率,,因為經過重大改革的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yè)還是能夠遵循一些重要的信用投放規(guī)則的,例如項目資本金約束(有了資本金才能“撬動”對應的信貸,,這也可以稱之為“杠桿率”),。而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yè)面臨最大的授信困境之一就是資本金不足,于是中國政府通過代發(fā)地方債來充實地方政府的資本金,,通過許可并購貸款來提高企業(yè)自有資產,。 奧地利經濟周期學派會為我們提供有益的視野——我們應該更關心中國信貸劇增、財政刺激計劃實施造成的相對價格變化以及不同人群(底層,、經濟強勢權力層,、以及工薪階層)的實際貨幣余額變化。用奧地利學派學者ISRAEL.KIRZNER話說,,“更關心這種市場過程帶來的‘變異’”,,比如我們關注的是,,信貸增量可能會讓資源更多地聚集在一些強勢上游部門(鋼鐵、石化,、房地產)身邊,,可能由于終端需求不足,下游(出口制造業(yè),、農業(yè))繼續(xù)保持萎縮狀態(tài),,無法接納上游的轉嫁,于是上游形成“消化庫存—產生新庫存—又去庫存”的尷尬怪圈,,并催生出通脹,。而這種可能的通脹發(fā)生于全社會收入流下降之際——從這一角度,我們現(xiàn)在就需要重視這種可能發(fā)生的情況,。 另外,,央行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的外貿順差收窄很快,,外匯儲備增長幅度也急劇降低,。國家總理溫家寶近日指出,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很大困難,,歸結于一點就是外部需求減少,出口下降幅度比較大,,影響出口企業(yè),、外向型工業(yè)和外向型地區(qū)。這造成企業(yè)利潤下降,,財政收入減少,。 的確,美國,、歐洲以及其他外部世界給中國提供的未來出口空間非常有限,,凈出口對中國GDP拉動貢獻將會下行。這些國家并無強烈的意愿用巨大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相反他們更愿意享用對華出口空間來平衡其貿易,。 溫家寶總理指出應該“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制定新的應對方案”,。的確,,以上的情況令我們需要積極應對,對于信貸帶來的隱憂,,我們需要積極重視,以防通脹“反轉”可能發(fā)生,,這是必要的未雨綢繆,。更深層次的,,還需要以完善社會保障、改善民生,、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為主,,重點通過改善民眾生活為擴大內需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