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10月7日澳大利亞央行率先降息1個百分點后,,市場便預測其他國家將很快跟進,,但當美聯儲、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等在10月8日集體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后,全球市場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除此之外,,中國人民銀行和瑞士央行也宣布了降息舉措。日本央行雖然未加入集體降息行動,,但表態(tài)支持,。
在此之前,歐美主要央行已連續(xù)數月維持利率不變,,如美聯儲先后在6月25日,、8月5日和9月17日的會議上決定保持2%的聯邦基準利率不變,而歐洲央行也多次將主導利率維持在4.25%的水平上,,從中可以反映出兩個基本事實: 第一,2007年以來,,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fā)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美歐都陷入了通脹和經濟停滯的兩難困境,,一方面,,升息將緩解通脹壓力,,但可能導致經濟向下沉淪,;另一方面,,降息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經濟,,卻容易進一步推高本已迅速攀升的物價。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停下腳步,,看清風向,。 第二,到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形勢出現急劇惡化、油價和糧價也出現不同程度回落之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仍不愿意率先降息,。道理很簡單,,在貨幣政策上做出任何調整都將給自身帶來風險,,往往是先動一步者要付出更大勇氣;此外,,單獨降息還意味著美元資產或歐元資產的吸引力下降,,這對于急需東亞和中東資本注入的美歐而言,,可謂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只能不斷通過政府收購和大幅減稅等財政透支的辦法,,來緩解市場壓力,。但長期來看,,沒有貨幣政策的支持,財政政策終究獨木難支,。 很顯然,破解美歐之間僵局最好的辦法,,就是協調降息行動,且在時間和幅度上要保持同步,,這樣既可以刺激本國金融市場,又不致于削弱本幣資產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同時,全球主要經濟體同步降息,,其規(guī)模效應也遠遠大于單個國家降息效應的加總。 無論這次降息實際作用如何,,它都塑造了國際政策協調的一個經典范例。過去一些發(fā)達國家內部進行的所謂“政策協調”,,在某種程度上將這個詞語貶義化了,甚至成為替某個大國埋單的代名詞,。例如,1985年的廣場協議和1987年的盧浮宮協議,即被看作美國在“政策協調”的幌子下,,試圖通過犧牲日本、德國等國的經濟利益,,扭轉其外部失衡。然而,,如果回歸到國際政策協調的本義上來,其目的無非是為各國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平穩(wěn)有序的外部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既然是協調,,就不存在誰服從于誰的問題,各方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是使所有人的收益最大化或損失最小化。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資本輸出國之一,中國選擇加入降息有自身的考慮:一是應對全球金融動蕩未雨綢繆的預防性措施,,保持經濟平穩(wěn)增長,;二是避免熱錢大幅流入,,沖擊國內相關產業(yè),;三是保持本幣匯率的穩(wěn)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該決策的背后同樣有國際政策協調的影子,不然我們就很難解釋這種時間上的巧合,。 目前市場關心的可能是這種國際政策協調未來能否持續(xù)下去。筆者個人的看法是,,類似行動或許還可進行一兩次,,但是無法多次復制,。原因是各國基準利率起點不同,其中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等還有較多的降息空間,,而美聯儲目前只剩下1.5%的利率下行空間,,當利率低于1%時,,美聯儲的降息意愿將明顯弱于其他國家,。目前日本央行正面臨這種尷尬局面,,雖然有心加入降息,,無奈手中只剩0.5%的利率空間,輕易不敢揮霍,。 因此,對于降息本身的前景,,難以樂觀看待,。要應對金融風暴,還需各國決策者使出更多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