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次祭出降息政策以來,,美聯儲就已經開始偏離了美國人的“央行”這個角色,,而更像一個“華爾街的央行”,。 12月11日,在本年度最后一次例會上,,美聯儲在降息25個基點的基礎上,,再降低25個基點的貼現率,以應對日益擴展的美國金融市場的信用和信心危機(相關報道見B16版),。
實際上,,自美國次貸市場危機爆發(fā)以來,人們就再也沒能清晰地看到美聯儲自身的立場,;格林斯潘時代的強勢美聯儲已經很難找到了,。 次貸危機的爆發(fā)使我們再次感受到了華爾街的能量———任何人、任何機構,,一旦被華爾街的強勢邏輯納入,,獨立性就面臨著考驗。就目前看來,,美聯儲可能比以前更沒有迂回的時機和條件,,市場似乎已經為美聯儲做了選擇。美國剛剛發(fā)布的就業(yè)數據和零售數據好于預期,,反而促成了市場的下跌,,原因是市場擔心預期落空;更確切地說,,是華爾街再次向美聯儲發(fā)出警告,。 然而,美聯儲無限期地提供流動性是否能夠緩解和遏制當前的金融市場危機,?當前的降息與其說是防止次貸危機拖跨美國經濟,,還不如說是在為資產價格泡沫這一華爾街制造的空中樓閣提供泡沫支持。不僅難以為華爾街解套,,很可能使整個全球市場進入不死不火的休克狀態(tài),。
美聯儲獨立性受威脅
比次貸風險更大的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獨立性受損所帶來的更具破壞力的潛在風險。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獨立性之所以牽動全球市場的神經,,是因為美元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的本位的地位,。從貨幣金融和貿易的角度看,作為國別貨幣的美元事實上充當了國際結算計價貨幣的色彩,。這本身就是一種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錯配,,而美聯儲獨立性的削弱或受損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錯配的危險性。 為緩解金融市場危機,,美聯儲前所未有地對通脹和美元持續(xù)貶值表現出較高的容忍度,,這將進一步加劇各國抗擊通脹壓力的難度。一旦這種過度遷就華爾街的貨幣政策繼續(xù)延續(xù),,可能會使全球經濟陷入持續(xù)滯脹,。 另一方面,美聯儲受制于市場預期(更確切地說是華爾街預期)則很可能損害美元在國際貨幣經濟體系中所充當的世界貨幣地位,。而在當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暫時尚難找到一個信用比美元更穩(wěn)定,、更高的幣種來替代。 兩害相權取其輕,。面對由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市場風險,,與美聯儲獨立性實質性受損所可能導致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體制性、連鎖性風險相比,,美聯儲應該走出華爾街所營造的氣氛和邏輯陷阱,。畢竟,就目前的形勢看,,降息對信貸市場危機的作用相當有限,,同時降息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經濟衰退,但是主要建立在資產價格泡沫帶來的財富效應下的居民高消費本身就不可持續(xù),。
對我國影響不可小覷
不得不反思的是,,在全球面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有些聲音都認為中國經濟可以置身事外,,繼續(xù)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經濟增長,。然而,中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額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59%提高到2006年的127%,,2007年上半年進一步達到141%,,且外貿依存度從2001年的38%提高到2006年的127%,2007年上半年達到170%,。對于這樣一個嚴重外向依賴的國家來講,,中國經濟不受影響或影響不大顯然難以讓人信服。 國外把中國置身于事件之外,,顯然是希望中國在危機中承擔更大的成本———開放中國仍處脆弱的金融市場體系,。不可否認,美聯儲的降息政策與中國央行所面對的日益嚴重的負利率問題,,必然使中國的貨幣政策面臨著中美貨幣政策反方向調整所帶來的壓力,。但是面對中國11月份CPI達到6.9%的11年來歷史新高且通脹形勢已成的壓力,客觀上需要中國央行以矯正經濟內失衡為主,,兼顧調節(jié)外部經濟失衡的立場,,通過綜合利用利率匯率等價格型貨幣政策杠桿工具,繼續(xù)加強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的組合來提高市場對宏觀政策的可預見性,。顯然,,宏觀調控視角的換位,將客觀上擺脫利率政策受制于美聯儲降息政策的負面影響,。 而且,事實已經證明,,國際熱錢受美次貸危機影響的流竄性涌入和對人民幣升值的炒作,,所在意的利潤并不在于中美間的利差幅度,,主要的套利通道是通過推高資產價格泡沫來實現價差套利。這種國際熱錢對資產價格的價差套利交易,,恰恰為中國利率政策的調整提供了施展的舞臺和空間,。因此,走出中美貨幣政策反向調整的悖論,,有利于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塑造,。而這是當前美聯儲越來越迷失和困惑的領域。 總之,,相對于金融市場危機,,美聯儲貨幣政策獨立性受損對美國經濟和美聯儲本身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對全球經濟來講也是一場更為嚴重的挑戰(zhàn),。
(北京普藍諾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