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上海將在適當?shù)臅r候推行“道路擁擠收費”(又名“擁堵費”),對此說法,,上海市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和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于11月26日均表示,,有關“擁堵費”政策目前還處于討論階段,“何時實施,、收費標準等具體方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盡管有關部門稱“擁堵費”政策目前還處于討論階段,但他們對此項政策的效果顯然已基本認同,,正如他們所言,,“如果實行這一收費政策,私家車的交通成本肯定會上漲,,這將緩解市中心的擁堵現(xiàn)象”,。 擁擠道路收費的概念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挪威,、瑞典、英國,、美國等國家部分城市已實施“擁堵費”,,但是,無論世界上哪個城市征收此項費用,,都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即公共交通高度發(fā)達,因“擁堵費”放棄自駕車的人可以通過公共交通達到出行目的,。否則,,“擁堵費”在發(fā)達國家是不可能獲得民眾同意的,不然,,政府就可以故意在公共交通方面不作為,,然后開征相關費用。 事實上,,解決交通堵塞問題,,開征“擁堵費”并非靈丹妙藥,即使在那些已經(jīng)開征此項費用的城市,,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即在公共交通資源充分發(fā)掘,,效率充分提升的情況下,交通堵塞問題仍然無法根除,,才不得不作出收費選擇,。比較一下我國的各大城市,公共交通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了嗎,?效率達到最大化了嗎,?如果沒有,那么,,就沒有資格談開征“擁堵費”的問題,。 我國香港地區(qū)比內地任何一個城市的人口密度都大,但是,,香港卻在不征收“擁堵費”的情況下,,成功解決了道路擁堵問題。目前,,九成香港市民出行選用公交,,各種公交工具每日載客量總計超過1100萬人次。僅香港地鐵就占了整個公交系統(tǒng)運量的30%,,香港一共六百多萬人,,每天坐地鐵的就達到250萬人。上海的常住人口大約2000萬,,幾乎是香港地區(qū)的三倍,,而上海地鐵的最大運載量也還達不到香港的水平。去年“五一”黃金周期間,,上海軌道交通日均運載200萬人次,,就已經(jīng)接近運送負荷的極限。而要達到香港的水平,,上海地鐵的運載量至少要達到每天運載750萬人,。 而且,香港還有鐵路,、大巴,、公共小巴、居民巴士,、出租車,、渡輪等公交工具,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交通運輸網(wǎng)絡,,各種交通工具之間換乘便利,。僅香港巴士,日載客量就超過400萬人次,,占全港每日公交載客總量的37%,,而我國公交出行的分擔率普遍不足10%,。 盡管如此,我國公共交通的投入依然不足,。2004年,全國城市公共交通固定資產(chǎn)投資328.5億元,,僅占城市建設固定資產(chǎn)投資的6.9%,。在2006年調查的117個城市中,66個城市在公交場站建設以及車輛,、設施裝備和配置更新方面得不到政府資金和政策支持,。 由于公共交通滯后,許多人不得不選擇購買私家車,。在上海,,政府為了限制私家車的擴張,實行了車牌拍賣的政策,,這項政策至今飽受非議,。因為當政府成為某項政策的受益者時,它就會有維持現(xiàn)狀,、維持收益局面的動力,。而在香港,私家車的限制則主要是由公共交通的發(fā)達來完成的,。截至2006年底,,擁有接近700萬人口的香港,領有牌照的私家車只有35.2萬多輛,,且大多數(shù)私家車只在節(jié)假日遠游時才使用,。 對比之下不難看出,我國道路交通堵塞乃是因為陷入了一個誤區(qū):政府公共交通投入不足——公共交通不發(fā)達——民眾被迫買私家車——道路更加擁堵,。顯然,,道路擁堵的根源在于政府公共交通投入不足所導致的公共交通不發(fā)達。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交通管理問題,。香港以上海三分之一的城市道路總里程,,承擔了與上海相同的城市交通總流量,卻不發(fā)生擁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現(xiàn)代化的管理手段,。 既然條件更艱苦的香港通過努力就可以解決道路擁堵問題,我們的城市為何不學習香港地區(qū)的做法,,反而一直想著打“擁堵費”的主意呢,?如果公共交通的硬件設施和管理跟不上,誰也沒有資格開征“擁堵費”,。
(作者系浙江國稅局工作人員,,財經(jīng)專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