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1-23 作者:周慶安 來源:東方早報 |
|
|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屢屢超越、再創(chuàng)新高的各種數據和預期也逐漸成為我們司空見慣的事情,。 然而近日國家統(tǒng)計局總工程師鄭京平在社科院“金融論壇”上預計,,因為要綜合考慮兩國價格變動、幣值變動以及去年兩國GDP總量差距等因素,,中國今年GDP總量估計很難超過德國,。這倒成了上升時代語境中的異類。對于年初熱切預期GDP超過德國的中國輿論來說,,這句話無疑是一勺冷水,。 這勺冷水澆得正是時候。對于中國的發(fā)展來說,,德國不會是一座大山,。即便2007年中國的GDP不能超越,但是數年之內中國GDP超越德國,,甚至在今后不長時間內超過日本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那么這個時間可能會更短,。問題在于,,GDP超越德國能說明什么問題? 對于中國來說,,在現(xiàn)階段,,GDP僅僅只是發(fā)展速度的一種象征,甚至不能完全代表發(fā)展質量,。我們都知道,,一個存在發(fā)展?jié)摿Γ瑓s因種種原因錯失發(fā)展機遇的國家,,在獲得一個良好的政策空間之后,,必然會產生一次巨大的反彈性發(fā)展。而中國的發(fā)展,,正是進入了這樣的一個上升階段,。世界上很多國家或明或暗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按理,,國際上不必為這種合乎情理的“崛起”感到不可思議,,如果是一個睿智的國際政治家,還應該對這種變局早有預見,,并在對華政策上做出相應調整,。 GDP作為一種發(fā)展的標志,還帶給我們一種錯覺,,那就是中國在各方面都超越了德國,。的確,GDP的重要性在于,,它在某種程度上計算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但是這種綜合實力不能完全代表國家的均衡與現(xiàn)代。在早期工業(yè)化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過一批飛速發(fā)展的國家,,GDP10倍甚至20倍地翻番也不罕見。美國國際關系學家杰克·斯奈德就說過,,德國在工業(yè)化時期,,銀行資本支持下大規(guī)模的鋼鐵生產奠定了國家基礎,但同時也奠定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前政治的迷思,,前蘇聯(lián)的過度重視工業(yè)化也為其解體埋下了伏筆,。 的確,中國國力的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力量格局,,尤其在地緣政治上,一度引起東盟國家的擔憂,不把中國的崛起視為機會,,而看成威脅,,甚至在一定時期成為主流聲音。通過外交努力,,這種看法趨于失去市場,。地區(qū)關系中最重要的中日關系,通過努力,,尤其以近期中國軍艦的訪日為表征,,出現(xiàn)緩和跡象。但各種國際間的矛盾并未因此消失,,如近期的中德關系又趨緊張,。這一切國際關系的變化,與過去以意識形態(tài)之爭為主導不同,,它或明或暗,,都與中國崛起這個因素分不開。那么,,中國崛起的主要標志之一GDP數值的增大,,反映到綜合實力上,是否必須考慮中國特色這個元素呢,?回答是肯定的,。其實只有中國人最知道自己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發(fā)展速度,最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發(fā)展模式,。因此,,GDP沒有超過德國,反而可能更有助于我們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首先要超越自己,。 從目前來看,與德國相比,,至少目前我們還存在太多嚴重的問題,,比如再分配制度需要合理化、稅制改革勢在必行,、公共衛(wèi)生存在危機也存在轉機,、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很多地方的GDP高速增長仍然建立在物質資源的高消耗基礎上,,等等,。 今日中國的發(fā)展,面臨著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要補一堂現(xiàn)代化的課,。這是我們與所有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所在。同時我們還要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起,上一堂面向未來的大課,。所以我們不但要考慮指數的問題,,還要考慮和自身發(fā)展時空相一致的問題。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GDP是個偽問題。GDP是有意義的,,但是GDP既不是絕對意義,,也不是象征意義。從一個國家的長期發(fā)展來看,,簡單依靠GDP的比較作為增強國家認同,,激勵國民志氣的手段,甚至發(fā)展出GDP崇拜,,未免有失簡單和短視,。GDP只是許多發(fā)展指標中的一個。而當前最重要的恐怕是,,無論為政者還是輿論者都要想一想,,一個國家的希望并不是建立在數字之上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