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yī)改”可算是一件牽動著中國老百姓心律脈動的大事,。因此,政府有關機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老百姓都盯著、看著,、思索著,、議論著。近日里,,衛(wèi)生部長高強在全國衛(wèi)生工作會議上的報告向公眾描繪了一幅醫(yī)改的草圖,,而4項基本制度———基本衛(wèi)生保健制度、醫(yī)療保障體系、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公立醫(yī)院管理制度,,是改革構想的四大支柱,。 于是,媒體上又開始熱鬧起來,,老百姓在公開的或私人的,、真實的或虛擬的場合,例如飯桌上,、茶座間,、辦公室中,加上網絡,、博客上,,對此評頭品足,支持的,、反對的,,褒揚的、貶損的…… 不一而足,。 由此而聯想到最近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一個對中國社會具有深遠意義的命題:民主是個好東西,。“好東西”好就好在如果我們看透其本質,,則是五個字———利益的表達———讓社會上各種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的社會群體或階層,,以及已趨多元化、個性化的個體,,都能夠有機會把自己的切身利益表達出來。然后經過溝通,、交流,、協(xié)商、妥協(xié),,最終達成共識及共同遵守的社會契約,,實現社會和諧。用社會政策學的語言說,,這叫做“民主參與是社會政策的基石”,。但是,在過去,,“好東西”被抹上了太多的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本來應該人見人愛,結果有時候倒成了一個“燙手山芋”,。 回顧一年多來中國社會關于“醫(yī)改”的大討論,,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fā)。從某種意義上說,醫(yī)改能夠走到今天,,不能不念叨“好東西”的好處,。想當年,有學者剛剛提出“醫(yī)改不成功”時,,整個中國社會似乎都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這有點像“葉公好龍”的故事一樣,無論是政府及相關機構,、營利的和非營利的組織,、各種媒體、學術理論界乃至全社會,,當“好東西”來了,,飛龍在天,見龍在田……一時間居然有些不知所措,。 但是,,“好東西”卻堅持下來了。慢慢的,,大家也都熟悉這種由“好東西”營造的議論,、討論及辯論的氛圍了。公眾在自由發(fā)揮,,專家在嚴肅討論,,政府則在洗耳恭聽。然后,,政府及有關機構就開始造“車”,,等“車”有了點模樣,便一個又一個地放出與“車”有幾分相像的“試探性氣球”,,好像第一個是“大約在春季”,,第二個則是“貓王之歌(英國模式)”,第三個便是這次醫(yī)改“四季(基)歌(四項基本制度)”……開門關門之間,,一個冬天在過去,,一個春天在向我們走來。 這樣來概括中國社會關于醫(yī)改的大討論,,不知讀者能夠接受不,?但無論如何,有關政府部門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了鍛煉,,如今著實沉得住氣了,,至少有關部門不再像去年那樣緊閉寨門,高掛“免戰(zhàn)牌”了,。 所以,,也許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一箭雙雕的機遇———民主是好東西,,醫(yī)改也是好東西———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