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日前批轉的《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均提出“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份正式出臺本地區(qū)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多地提出“取消農業(yè)戶口與非農業(yè)戶口性質區(qū)分”的時間表,,并明確建立落實居住證制度,。穩(wěn)步推進的戶籍制度改革,,又一次站在了輿論關切的焦點位置,。
以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為基礎的戶籍制度,,是上世紀50年代與計劃經濟體制同時建立起來的社會管理制度,。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傳統(tǒng)戶籍制度妨礙勞動力自由流動、影響社會公平和經濟發(fā)展的弊端日漸突出,,戶籍改革的壓力越來越大,。戶籍改革到底難不難?如果說不難,,為何調研、試點了這么多年,,遲遲難有突破性進展?如果說難,,那么難點到底在哪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始終都是無法回避的。
建立居住證制度是戶籍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去年12月國務院法制辦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居住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居住證持有人可與當地戶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平等勞動就業(yè)等基本公共服務,,并可逐步享受同等的就業(yè)扶持,、住房保障、養(yǎng)老服務,、社會福利,、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的資格等權利�,?梢栽O想,,以居住證制度為依托,外來人員與城鎮(zhèn)居民在勞動就業(yè),、子女就學,、住房保障、醫(yī)療社保等方面逐漸實現平等平權,,城市戶口所承載的多種待遇和保障上的“特權”,,就將逐漸淡化、減弱以至最終消失,,城鎮(zhèn)居民和外來人員之間的權利鴻溝終將填平,。
厘清了基本的思路,也就知道了戶籍制度改革的難易所在,。說戶籍制度改革很“容易”,,是因為戶籍制度最本原的功能就是居民戶口登記,即不論居民是農民,、農民工還是城鎮(zhèn)居民,,都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戶口登記,以記載其姓名,、年齡,、籍貫、職業(yè),、住所等實際狀況,。從回歸戶籍最本原功能的角度看,戶籍制度改革的確非常容易,甚至容易到只需宣布取消農村戶口,、統(tǒng)一登記為城鎮(zhèn)戶口就可大功告成,。當然,戶籍制度改革遠非這般“容易”,,否則何至于現在仍在努力尋求突破,。
而要說戶籍制度改革之難,難就難在必須要有足夠的社保資金,,才能逐步填平城鄉(xiāng)兩種福利體制的差距——在城鎮(zhèn),,要保證城鎮(zhèn)居民原有的社保待遇不降低,并能視具體情況有所提高,,同時為外來人員提供同等的社保待遇;在農村,,加大公共財政對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保的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村居民的各項社保待遇,逐步實現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均等化,。
戶籍改革的千難萬難,,關鍵就是要大力充實社保基金,,真正把社保體系做大,、做實,使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能夠在基本均衡的社保待遇的支撐下,,從“二元戶口”發(fā)展為“一元戶口”,。充實社保基金的錢從何而來?宏觀而言,,要通過提高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增加政府財力,,增加財政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和對社保賬戶的補貼;具體而言,,應將國企分紅、國有股轉持,、土地出讓金,、外匯儲備等國家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充實全民社保賬戶,不斷夯實社�,;�,,增強社保體系對全體居民的持續(xù)保障能力。
在不遠的將來,,當社會保障實現了全國統(tǒng)籌和城鄉(xiāng)基本均衡,,居民可以帶著自己的“社保待遇”自由流動,,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主要通過經濟因素,、資源承載狀況而非行政手段對居民流動進行合理調節(jié),戶籍吸附權利待遇的功能就可以不斷弱化,、淡化,,最終定位于居民戶口登記的單一意義,戶籍制度改革的基本任務就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