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中國)涉嫌市場壟斷遭中國工商部門反壟斷調查尚未了結,,近日又惹上了“不合理避稅”的麻煩,。據報道,,微軟(中國)同意向中國稅務部門補繳稅款8.4億元人民幣,,此外根據目前的銷售規(guī)模,,未來每年將向中國稅務部門增加納稅1億余元人民幣,。
也許考慮到微軟(中國)在惹上麻煩后態(tài)度尚好,,中國稅務部門迄今未公開點微軟(中國)的名,,但新華社近日的一篇報道,,還是間接披露了微軟(中國)的麻煩,。微軟(中國)昨晚發(fā)表聲明,稱補繳稅款并非因為有避稅行為,,“中國稅務機關一直依據‘中美雙邊預約稅收定價協(xié)議’,,從微軟公司獲得稅款分成”,“微軟嚴格遵守業(yè)務所在國家的相關法律和法規(guī),,我們與中國稅務機關密切合作,,來確保我們完全符合法律”。聲明雖未公開承認在中國出現(xiàn)了麻煩,,但也沒有明確否認存在麻煩,。綜合多個信源判斷,微軟(中國)存在“不合理避稅”行為并非毫無因由,。
跨國公司利用跨國經營的便利,,在全球范圍內大行五花八門之非法避稅術(美其名曰“合理避稅”),是經濟全球化所伴生的現(xiàn)象,,也是令各國稅務部門頭痛的監(jiān)管難題,。北京稅務部門披露,,最近六年,微軟(中國)在華業(yè)務合計虧損20億元人民幣,,同期微軟(中國)在北京所處行業(yè)平均稅后凈利潤在12%以上,,只有微軟(中國)的平均利潤為“-18%”。這一匪夷所思的懸殊,,使微軟(中國)成為中國稅務部門反避稅調查的重點對象,。
外資企業(yè)以各種手段非法避稅并非始于微軟(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港澳臺資企業(yè),,一度是非法避稅乃至直接逃稅的重災區(qū),。新世紀以降,世界500強公司大規(guī)模進入中國,,因其經營額大,,非法避稅金額極為驚人。由于非法避稅與合理避免在法律界定和監(jiān)管上存在較多模糊地帶,,且即便如當下世界,,也遠未真正進入大數據時代,針對跨國公司在華分支機構經營現(xiàn)狀的實時監(jiān)管,,缺乏過硬的技術手段,,中國只能苦練內功,逐步扎緊監(jiān)管籬笆,。2005年,,中國正式啟動針對外資企業(yè)的非法避稅調查,當年補征稅收4.6億元人民幣,,到2013年,,補征稅額已達469億元人民幣。但總體而言,,中國反避稅監(jiān)管能力尚處于“初級階段”,。
由于全球跨國公司的母體主要分布于G20國家,以合理避免為名頭的非法避稅,,高發(fā)于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為使打擊跨國非法避稅獲取更多國際支持,中國于去年8月加入國際《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俗稱“國際反避稅公約”),,成為該公約第56個簽約國,。本月中旬在澳大利亞舉行的G20峰會領導人聲明一致確認,啟動“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俗稱“對抗跨國公司避稅行為計劃”),,并在2015年前共同完成“國際反避稅行動”第一階段任務,。中國反避稅行動已“師出有名”,外人很難再嘰嘰歪歪唱反調,,早被中國稅務部門鎖定的微軟(中國)率先中槍,,可謂毫不意外,。
盡管反非法避稅在中國已陸續(xù)進行了九年,但針對微軟(中國)的反避稅行動仍極具標桿意義,。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依法治國號角,,依法治市乃依法治國的天然組成部分,而依法反非法避稅,,也是依法治市的題中之義,。針對中國依法反非法避稅,難免讓輿論包括外媒產生誤讀,,但可以相信,,在反壟斷的同時反非法避稅,必將成為中國依法治市的新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