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周末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定向降準”之后,,關于中國貨幣政策的猜測不僅沒有降溫,反而更趨熾烈,。
這大概要歸因于漢字本身的表意性,,或者說是模糊性。正如你不知道微刺激中的“微”代表著多大的力度,,你也不知道定向降準的“定向”到底將怎樣定向,。于是,大家起勁地猜測央行的意思,,但正如美聯(lián)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說過的,,“如果你認為搞懂了我的意思,那么你一定是錯的”,。
對于本屆政府的政策偏好,,從克強經(jīng)濟學到強式刺激,從供給學派到中國式刺激,,每個政策光譜的擁躉,,都認為總理在自己這一邊�,!胺恐\”多多,,但“杜斷”是惟一的。
微刺激也好,,定向降準也好,,都是在措辭上避免讓市場和公眾以為大水漫灌的4萬億刺激再度登場,希望將預期導向“小,、微,、適度、定向,、精準”等,。
貨幣政策太難了,,難在放水不是,,不放水也不是。貨幣政策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防控通脹這樣的本職工作自不待言,,還有穩(wěn)增長、保就業(yè)和調(diào)結(jié)構(gòu)的剛性任務,,連國企和地方債的因素都要考慮在內(nèi),。毫無疑問,哪怕央行是八臂哪吒,,也玩兒不了這么多的帽子戲法,。
現(xiàn)在的問題是經(jīng)濟形勢不容樂觀,,經(jīng)濟下行壓力還在,習慣了貨幣刺激的市場和企業(yè)嗷嗷待哺,,一時半會兒還不習慣轉(zhuǎn)型,。他們只有真正等到市場出清的那一刻,才會懂得一切按市場規(guī)律辦事,,才會知道風險是怎么回事,。但市場出清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硬著陸,是增長和就業(yè)在一個新的低水平重新平衡,,這又是我們當前改革和發(fā)展所不能承受的結(jié)果,。這不是貨幣政策所能解決的,所以貨幣政策絞盡腦汁,,在降準和定向降準之間字斟句酌,。
呼吁降準,是因為小微企業(yè)和中小民營企業(yè)在貨幣收緊的大環(huán)境里首先融不到錢,。這很好理解,,以前錢寬松時,大企業(yè)特別是大國企用不過來的,,自然就會流向小微企業(yè)和中小民營企業(yè),,現(xiàn)在錢收緊了,自然先緊著大企業(yè),。用同樣的道理推降準,,還是一樣。降準后釋放的流動性,,肯定不會使得中小企業(yè)的貸款處境改善,,而還是先流向大企業(yè),流向國企和地方投融資平臺,。很多國企和地方投融資平臺是貔貅,,把大量的錢沉淀在自己的不盈利項目里,同時沒有新的資金注入立馬就見光死,。
央行實在不想讓降準后的流動性重返過剩產(chǎn)能和高杠桿的盤踞地,,但是這事央行又做不了主。這些國企和地方投融資平臺,,預算雖然軟約束甚至無約束,,但政府和國企的信用卻為貸款兜底,出了事不怕其跑掉,,還不了也是政治問題,,而不是銀行的問題。于是,,吊詭的地方恰恰在于,,貸款給這些貔貅項目是不理性的,,但銀行出于另一種理性而選擇了首先給他們貸款。央行既左右不了國企改革和財政改革,,貨幣政策自然也就不是萬能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