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監(jiān)管部門推出的利好讓投資者有目不暇接之感,。如市場資金方面,QFII持股比例由20%提高至30%將引來百億活水,;保監(jiān)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入市的保險資金首次超過8000億元,;制度建設方面,優(yōu)先股制度出臺,,新股發(fā)行制度進一步得到完善,,創(chuàng)業(yè)板IPO辦法改革以及創(chuàng)業(yè)板再融資制度開始征求意見等。當然,,這些利好都無法與“國六條”相比,。
“國六條”主要包括:積極穩(wěn)妥推進股票發(fā)行注冊制改革、規(guī)范發(fā)展債券市場,、培育私募市場,、推進期貨市場建設、促進中介機構創(chuàng)新發(fā)展,、擴大資本市場開放等六個方面,。可以說,,“國六條”切合了市場當前的實際,,順應了市場發(fā)展的要求。早日推出注冊制乃眾望所歸,,培育私募與擴大開放,,均與引入資金有關,但就是這一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利好,,卻在市場面前碰了“壁”,。
當年“國九條”出臺曾被解讀為中國資本市場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正是因為有了“國九條”,,幾年之后A股才迎來了大牛市行情,,上證指數創(chuàng)出了至今未逾越的歷史性高點6124點。但“國六條”的際遇與“國九條”明顯不同,。其公布當日,,上證指數似乎沒受什么影響不漲反跌0.18%;下一個交易日下跌幅度則擴大到0.83%,,成交量也有所放大,;第三個交易日股指再次下跌,成交量再次放大,。無論是市場對“國六條”視而不見也好,,還是遭遇到投資者的誤讀也好,股市并未因之而亢奮,。
A股市場對利好的反應,,有一個從最初的“條件反射”到最終麻木的過程,。股市誕生后最初幾年,低迷時的股市對利好的反應非常靈敏,。其時,,證監(jiān)會主席的一句話、一個表態(tài),,都能引發(fā)股市的上漲,,后來個人影響力減弱,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接捧”,,及至后來,,一些臨時性的利好開始不起作用,市場甚至出現無動于衷的現象,�,!皸l件反射”消失的背后,說明市場在走向成熟,,投資者在走向成熟,。因此,對于此次“國六條”被市場無視,,投資者根本不應感到奇怪,。畢竟,“國六條”是否屬于重磅利好,,市場才最有發(fā)言權,。
當前的A股市場,已不再處于一個利好就能左右的時代了,。市場上違規(guī)行為頻出,、錯誤定位的延續(xù)、對中小投資者保護的嚴重不力,,等等,決定了A股市場還不是一個公平的市場,。在制度缺陷與市場機制多方面的弊端下,,利益集團從市場中大肆竊取利益,而廣大中小投資者不幸一次又一次成為埋單方,。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投資者對股市樹立有效的信心。而一個投資者喪失了信心的市場,,又如何不低迷,?又如何會不連續(xù)“熊霸全球”呢?
目前的A股市場不是說出個利好就能實現反轉的問題,,而最需要的是打造公平,,最需要的是真正切實保護好投資者特別是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當違規(guī)行為都受到了嚴懲,當中小投資者不再處于弱勢地位,,當A股變成了一個實現了公平的市場,,無須什么利好,投資者也會有信心,。如果再碰到“國六條”的出臺,,市場不興奮那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