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是一位圍棋高手,,12月2日,,在談到其控股子公司中信泰富旗下的中澳鐵礦項目時,他使用了圍棋用語“苦戰(zhàn)”形容這一命運多舛的項目的現(xiàn)狀,,盡管當天,,這一澳大利亞最大的磁鐵礦開發(fā)項目傳出好消息——其產品鐵精粉終于實現(xiàn)首批裝船出口。
2006年3月,,中信泰富收購了位于西澳大利亞州皮爾巴拉地區(qū)普雷斯頓角的中澳磁鐵礦項目20億噸磁鐵礦開采權,。2007年11月交易完成后,中澳鐵礦項目建設就此展開,。中信泰富將項目的核心部分,,即采礦、選礦包括營地建設部分承包給國內的中冶集團,。
然而,,由于對當地情況不熟悉,項目進展并不順利,。以用工政策為例,,澳大利亞政府對外國投資項目在本國的用工有著苛刻的要求,原本設想利用成本低廉的國內工人前往澳大利亞工作的計劃根本行不通,。再比如,,各種項目設計圖紙必須由具備澳大利亞資質認證的工程師、設計師簽字才能得到相關部門批準,,他國認證在這里都“不好使”。
諸如此類的政策法規(guī)限制導致項目工期延后,,成本大增,。常振明董事長給記者舉例說,建設礦工居住的營地,,中冶最初報價是2000萬美元,,開建后才發(fā)現(xiàn),當地礦工的基本居住要求必須是單間且自帶衛(wèi)生間,,這樣導致費用大增,,最后,包括1754間宿舍在內的生活營地花費了3億美元,。
目前,,項目投資已超過80億美元。既然超支嚴重,,為什么不壯士斷腕,,及早抽身,?常振明董事長回答說,2009年公司管理層更迭后,,對中澳鐵礦做了進一步勘探,,確定這一項目還是有自己的優(yōu)勢,值得繼續(xù)做下去,。
必和必拓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在赤鐵礦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沿海磁鐵礦開始具備開采價值,。中澳磁鐵礦儲量大,、埋藏淺,距離港口僅30公里,,這些優(yōu)勢是促使中信集團咬牙堅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戰(zhàn)略方向確定后,中信集團也在戰(zhàn)術上進行調整,。中信集團從國內分批抽調了熟悉工程承包,、礦山運營的專業(yè)人士加強項目管理。任沁新原來是中信重工董事長,,被集團抽調到中澳鐵礦項目擔任總指揮,。
任沁新發(fā)現(xiàn),此前中澳管理團隊理念不同,、溝通不暢,,使得項目運行得十分艱澀。為此,,他身先士卒,,每天早上6點準時出現(xiàn)在工地現(xiàn)場,推動澳方管理層離開辦公室,,到生產一線解決問題,。同時,他認為澳方員工專業(yè)素質高,、責任心強,,對他們來說,尊重比物質刺激更重要,,對他們應給予充分的信任,,給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由于磁鐵礦開發(fā)在澳大利亞是一個全新領域,,很多澳方員工非常珍惜在中澳鐵礦的工作機會,,認為可以掌握新技術,提升自我價值,。
就像采礦,、選礦的生產線一樣,,管理團隊也在不斷磨合,從“通”到“順”,,從“順”到“穩(wěn)”,。目前,包括自備電廠和海水淡化廠在內的項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二期項目中,,第三至六條線的全部磨機都已安裝在基座上。每條生產線的年生產能力是400萬噸,,中信集團希望在2年內完成剩余4條生產線的建設,,屆時,中澳鐵礦項目年處理原礦8400萬噸,,年產鐵礦精粉2400萬噸,。
常振明表示,中國企業(yè)走向海外時,,永遠不能把中國的情況套用在別的國家,。要想項目順利實施,必須在所在國家尋找合作伙伴,,與當地團隊融合是最為核心的內容,。
中澳鐵礦最艱難的階段已經過去。然而,,鐵礦石價格高峰已過,,中澳鐵礦項目前路依然坎坷,仍需“苦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