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腐敗案的發(fā)生,,再次引發(fā)輿論和公眾對壟斷行業(yè)如何向民間資本開放問題的討論,,要求有關方面加大對中石油等壟斷行業(yè)的改革力度。
對此,有評論認為:民間資本沒有大規(guī)模進入石油行業(yè),,并不是國家不讓,而是因為投資巨大,、折舊時間長,、變現能力差、收益回收很慢,,理性的民間資本并不愿意進來,。
將中石油發(fā)生的一系列腐敗案件,全部歸咎于壟斷,,歸咎于沒有向民間資本開放,,確實不夠恰當,也不夠客觀公正,。但是,,將中石油等壟斷行業(yè)沒有向民間資本開放,,歸咎民間資本過于理性,過于追求眼前利益,,也是不太客觀和公正的,。
我們承認,終端產品價格被國家控制,,經營難以按照市場規(guī)律運行,,投資回報周期可能偏長、效益難以在短時間內體現,,確實會影響到一部分習慣于追求短期利益的民間投資者的熱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民間投資者都只考慮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而不考慮長遠利益和發(fā)展利益,。
石油等行業(yè),之所以到目前為止仍然還是壟斷性行業(yè),,關鍵在于政策上并沒有對民間資本開放,,沒有給民間資本進入這些行業(yè)以足夠空間。就像中石油在油田開采方面,,能夠容忍將低品位油田區(qū)塊以承包的方式向其他投資者開放,,讓“二老板”從中牟利,也不愿以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將開采權放給民間投資者,,讓民間投資者決定是否愿意投資開采,。
如果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并由民間投資者與國有投資者進行競爭,,也許就不會出現低品位油田區(qū)塊中石油不愿開采的現象,。所謂的承包和“二老板”問題,也就不會出現了,。
至于該評論提到的目前世界上40個有石油產業(yè)的國家,,已經32個不約而同地通過國家手段,將本國原有的兩到三家石油公司合并成了一家,,以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觀點,。實事求是地講,與民資進入也不存在任何矛盾,。
所謂的以國家手段整合石油企業(yè),,并不存在國有還是民營的概念。國外的石油企業(yè),,大多是民營企業(yè)和股份制企業(yè),。國家手段的整合,也是建立在市場規(guī)則的基礎之上,,是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進行整合,。也就是說,并沒有因為國家出面整合,,民間資本就退出石油行業(yè),。也沒有因為國家出面整合,就必須國有占絕對控制地位,。
如果我國民間資本和國有資本一樣,,都能夠自由地出入石油行業(yè),并積極地參與國際競爭,。政府出于國家戰(zhàn)略的考慮,,將企業(yè)整合到一起,也沒有什么可質疑的地方,。
問題是,,我們的石油行業(yè),只有兩三家國有企業(yè),,民間資本根本沒有進入到石油行業(yè),。因此,也就談不上整合問題,。如果真的要對石油企業(yè)整合,,使石油企業(yè)有足夠的能力與國際跨國公司進行競爭,筆者認為,,倒是更應當加大民間資本的進入力度,。通過民間資本的進入,將目前的石油企業(yè)做得更大更強,。
一旦民間資本全面進入到石油行業(yè),,并與石油企業(yè)組成符合現代企業(yè)制度的股份制企業(yè),,不僅國際競爭力能夠大大增強,,預防腐敗問題發(fā)生的內在機理能夠得到有效健全,而且可以大大減少國外企業(yè)對我國國有企業(yè)的誤會,,避免外國政府對我國國有企業(yè)參與國際競爭以“國家背景”為借口指手畫腳,。
正因如此,敞開大門,,讓民間資本進入石油等壟斷行業(yè),,并不存在什么“誤會”。相反,,將民間資本排除在石油等壟斷行業(yè)之外,,是一個影響市場經濟完善的誤區(qū)。
倒是以什么樣的方式讓民間資本進入,,通過什么樣的手段讓民間資本能夠沒有顧慮地進入,,是有關方面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因為,對民間投資者來說,,所謂的顧慮,,并不在投資的周期和效益,而在進入以后的生存環(huán)境和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