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3年上半年的全球金融市場,,最具有標志意義的現象有兩個:一是黃金價格急跌,,結束了長達12年的牛市;二是美國股市創(chuàng)歷史新高,,半年漲幅達13%左右,,創(chuàng)15年來最佳半年收益,。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則步入調整,,與美國股市形成強烈反差,。
其實,上述兩個現象背后的邏輯是一致的:美國經濟復蘇在望,,美聯儲貨幣政策即將進入收縮周期,,全球資本流向正發(fā)生轉折性變化,由之前從發(fā)達國家流向新興市場國家逐漸改變?yōu)閺男屡d市場國家流向美國,。全球資本流向的重大變化,,不僅對投資者影響巨大,對宏觀經濟決策同樣影響巨大,。
理解當下發(fā)生的現象,有必要回望一下歷史,。2001年至2012年間,,金磚國家不僅經濟增長領先于全球各國,股市的表現同樣十分搶眼,,最大漲幅都在3倍至6倍左右,。房地產市場同樣如火如荼,金磚國家中心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平均漲幅都在2倍至5倍。截至去年底,,按照絕對價格計算,,金磚國家房價最高的城市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印度的孟買,,高端住宅價格達到5萬美元/平方米。這說明,,高房價的背后,,不僅僅是城市化、工業(yè)化等因素,,更關鍵的動力,,則是國際資本不斷流向金磚國家。
10年前,,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之所以提出金磚國家的概念,,其邏輯起點應該是美國的貨幣政策進入擴張期,即“美元進入熊市”,。從歷史上看,,只要美元進入熊市,國際資本必然會重新配置,,從發(fā)達國家流向發(fā)展中國家,,資本所到之處一片繁榮。上世紀80年代的美元下跌周期中,,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可謂一例,。
對于股市或商品期貨投資者而言,結果比開始更重要,。1996年,,美元進入上升周期,隨之而來的是亞洲金融危機:曾經繁華的亞太股市與樓市進入熊市,,有些市場的最大跌幅超過70%,。當前美元走勢及其基本面與1996年相當類似,金磚國家需要警惕當年亞洲“四小龍”的教訓,。
歷史經驗表明,,全球經濟的周期性變化與美國貨幣政策周期的變化關系密切,這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決定的,。美元充當國際貨幣,,但同時又是美國的主權貨幣,美國的貨幣政策調整,,完全根據其國內經濟的運行狀況而行,,但一定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巨大影響,這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大缺陷。
在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確立之前,,新興市場國家需要防范美國貨幣政策調整所帶來的風險,。最關鍵的是,要把自身的潛在風險一一排除,。中國經濟經過10余年的擴張后,,政府和企業(yè)部門累積了一定的債務風險,尤其是企業(yè)負債增長迅速,。高負債與產能過剩疊加,,就意味著金融風險。中國政府對此已有警惕,,今年初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都是為化解全球資本流向改變所帶來的風險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