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在巴西民眾當中流行一個笑話,說的是三個人比闊,,第一個說自己是百萬富翁,,第二個說自己是千萬富翁,第三個說自家天天吃西紅柿,,于是前兩位甘拜下風——在過去12個月里,,市面上的西紅柿價格居然上漲了106%,令家庭主婦們不忍直視,。
過去幾個月巴西物價漲幅驚人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食品、個人衛(wèi)生用品和家居清潔用品這些生活必需品在超市的柜臺上每隔幾周就要換價簽,,招來怨聲一片,。該國統計局4月中旬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內的消費價格指數漲幅達到6.59%,,超過了政府所能容忍的區(qū)間,。巴西政府今年的通脹預計目標是4.5%,上下各有2個百分點的容忍度,,可見,,眼下的數據令政府很是頭疼。
在這輪漲價中,,西紅柿無疑是個典型標本,。去年巴西西紅柿歉收導致今年庫存不足,巴西發(fā)展,、工業(yè)與外貿部數據顯示,,今年頭兩個月該國西紅柿進口量同比猛增230%,其中接近一半來自中國,。進口商坦言,,原產自中國新疆的西紅柿及其制成品,經過兩個多月的漫長旅途抵達巴西后,,價格還要低于當地20%,。西紅柿的貴,不僅因為供不應求,,巴西當地生產和運輸成本以及流通環(huán)節(jié)各種分攤成本居高不下難逃其責,。
央行行長通比尼在3月份曾經表示,現階段政府已將經濟政策重心從推動經濟復蘇轉移到控制通脹上,。通比尼說這話的背景之一是3月上旬總統羅塞夫宣布對屬于生活基本需求品序列的一系列商品在聯邦政府層面減稅,,新政目標是零售終端價格下降12%,,抑制食品價格上漲首當其沖。但政策出臺后食品價格不降反升的事實證明,,巴西要想在“菜籃子”減負上取得實質性成效,,絕非“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就能達成。
新措施頒布后,,財長曼特加專門召集國內零售業(yè)各大企業(yè)代表開會“布置任務”,,要求將降價落到實處,讓老百姓有直觀感受,。然而隨后一些大公司和行業(yè)協會卻陸續(xù)站出來“哭訴”,,大意是,在上下游全產業(yè)鏈稅收體制不變的情況下若要調整零售終端價格,,企業(yè)就要虧錢,,實際降價幅度能達到政府預期的1/3已屬萬幸。
另一方面,,各種結構性因素導致商品運輸成本在過去數月內瘋漲,,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的頑疾已嚴重影響到巴西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路上擁堵,、港口裝卸貨能力低下導致海外客戶被迫取消巨額訂單,。
巴西央行已意識到通脹率高企不會是暫時現象,為此已不再排除近期加息的可能性,。從前年下半年開始,,央行曾連續(xù)10次降息,此番為通脹所迫,,開啟一個新的加息周期似乎是勢在必行,。然而面對巴西必須解決的問題,單憑加息顯然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