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日前連發(fā)4條微博,,表示將把自己收藏的4棟徽派古建筑捐贈給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并稱:看到大學所做的周詳?shù)目甲C和設計,,幾乎有沖動想把其余那6棟也捐給他們。 看到這樣的內容,,我們不禁會想:作為徽文化的“活化石”,,這些古建筑長在新加坡那樣的城市會是什么樣的味道?成龍為何會選擇捐贈給新加坡,?在徽文化的地盤上難道就沒有一處可以安放這些屬于自己的符號,? 成龍微博說,20年前,,他買了10棟徽派古建筑,,包括廳堂、戲臺,、涼亭等,,本想找塊地把老房子重新建好讓爸媽住,不料爸媽在十多年內相繼離開,,這些建筑構件便一直躺在倉庫里成為白蟻的食糧,。10年前,他想把這些老房子捐給香港政府作為展示用途,,但因為撥地問題一直沒有結果,。2年前,跟一個新加坡朋友談起這件事,,很快就在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找到了一塊地,,而且大學的學者們做出了周詳?shù)脑O計,。 從這個過程,不難理解成龍為什么會選擇捐給新加坡,。對成龍來說,,他深知這些是中國建筑藝術的精髓,想把它展示出來讓更多人欣賞,。新加坡的大學愿意而且認真地幫助他達成這個愿望,,他的舉動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遙想一下這生長在新加坡現(xiàn)代環(huán)境中的老房子,,始終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建筑,,是歷史文化的外在體現(xiàn),,如果離開了它賴以形成的環(huán)境,勢必失去其與環(huán)境共生的和諧美,,僅僅只是作為一個形式而存在,。 以木質結構為主、講究精雕細作的古徽派建筑遍布安徽省黃山市,,是徽派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之一,,更是古徽州真實歷史遺存的直接體現(xiàn)。它和其他歷史文物一樣不可再生,,反映的是宋元明清甚至更早歷史時期徽州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方式及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工藝技巧,、藝術風格,、風俗習慣等。 如何保護這些歷史的“活化石”,,一直以來就是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原址修繕+遷地保護可能是一種比較科學合理的方法。在安徽黃山,,大批古民居得到原址修復,,散落民間的古構件、廢棄于荒野的獨棟古宅被遷往新址,,更重要的是,,土生土長在這里的人,承繼了這些老宅的文脈,,“徽州老宅子最需要的是‘人氣’,,只要有人在,老宅子就不會腐壞,才能真正‘活’下來,�,!� 對于古建筑來說,它們需要精心呵護,,更需要在穿越千百年后依然“活”下去,,讓人們感受它、體驗它,,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曾經(jīng)存在過的符號在博物館里瞻仰它,。 既然都是為了保護,如果成龍現(xiàn)在再到徽州看看,,如果當?shù)乜梢哉J真對待,,不知道成龍是否有沖動讓其余那6棟重歸故里呢?
|